汽车合资开拓者(二).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汽车合资开拓者(二)

汽车合资开拓者(二)   1983年,北汽的产品定型尚未有最后结论,上海大众的第一辆桑塔纳已经下线。   最近,一条颇具沧桑感的广告词出现在央视的广告时段和网络视频,“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条广告词最初代表一个时代的开始,再次现身又昭示一个时代的开始。伴随贾樟柯导演的这条广告片“桑塔纳真情再现”的是一条消息:2012年10月30日,上海大众高层召开发布会,宣布老桑塔纳“结束”其存在,最新一代的桑塔纳将面世。   解读中国汽车产业的合资史,桑塔纳翻开了中国家庭、个人小型乘用车生产消费这一页,在普通人关于“小轿车”的记忆里,桑塔纳给民众的是“第一家”的深刻印象。   1983年,北汽的产品定型尚未有最后结论,上海大众的第一辆桑塔纳已经下线。   当年美国的第四大汽车巨头AMC在美国面临惨淡经营的局面,在沈坚白先生的牵线下进入中国开始合资,力图扭转经营和财务状况。与此同时,当时的世界汽车三巨头之一的德国大众也身陷业绩漩涡。   据在德国大众服务40年的前大众CEO卡尔·H·哈恩博士回忆:“80年代初,我们陷入公司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下滑越来越快。”究其原因,是老牌的欧洲、美国汽车巨头在后起之秀日本车企的进攻下节节败退,一齐陷入困境。   曾几何时,靠家传的甲壳虫车系发端,大众在美国市场做得风生水起,1959年,卡尔·哈恩负责规模很小的美国大众公司初期,美国市场的批发商们项目中的美国大众公司仅是个10人规模的企业。   1965年,大众在德国沃尔斯堡的工厂年产100万台,而美国的消费者对大众是一车难求,据说当时大众甲壳虫美国客户订单的等待期是5个月。1970年,大众甲壳虫车系在美国的销量达到高峰,卖出50万辆,到70年代中期,大众甲壳虫在美国的销售总量为400万辆。甲壳虫在美国的畅销,为大众在北美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为满足美国市场需求,大众在美国开设了多家工厂,足以与美国汽车三巨头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分享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蛋糕,按企业营销额,美国汽车AMC(诺基亚的生产商)已经被挤出第一方阵。   就在美欧车企的美国市场之争激战正酣之际,来自亚洲的威???已经逼近,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等品牌带来的全新体验横扫北美大陆,日系车的精巧、美观、舒适、省油等迎合了美国消费者求变求新的心理,美欧汽车所没有的特质加上廉价,令世界汽车工业的先驱德国、美国车企溃不成军。   从1982年到1989年7年间,日本车企在美国设立了8家汽车生产厂,以平均每年一间厂以上的速度在美国高速扩张,此消彼长,日本人的扩张意味着德美车企的萎缩,在日本车企的规模达到足以控制美国市场之后,德国、美国车企一家接一家地关闭汽车生产厂,从1987年开始大幅度萎缩,3年间,大众汽车和美国汽车巨头一共关闭了9间汽车生产厂,平均每年关闭3间工厂。日本人用7年时间挤压德国、美国对手,德美车企在3年内拱手让出市场主导权。   西方不亮东方亮,濒临困境的美国第四大车企AMC和同样在严重下滑中苦寻新路的德国大众都看见了东方的希望——国门初启的中国。   其实早在1978年,中国政府就已经计划在上海设立合资汽车生产基地,同年也开始与德国大众接触商讨合资事宜。   也是历经多年谈判,1984年10月10日,成立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SVW的协议在北京签署。   与北汽一样,上海有自身的小型乘用车生产的历史基础,位于上海安亭的上海汽车拖拉机总公司曾经是中国两大轿车生产企业之一。中国的汽车产业与日本等汽车业后发国家一样,以仿造起步。1959年,上海汽拖总公司仿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1956年梅赛德斯款式的凤凰(Phonix)车下线,当年仿造的起点并不低。1964年,凤凰轿车更名为中国轿车生产史上曾经名列一二位置的上海牌,到与大众合资前夕,上海汽车拖拉机总公司年产5000辆上海牌轿车。   与日系汽车在80年代瞄准美国市场猛攻相反,在现实的倒逼下,德国、美国车企的眼光似乎更为深远,开始关注规模还微不足道的中国汽车市场。两国车企的进入平台有共同之处:选择有相同产业基础和技术路线的企业合作,AMC的SUV选择了北京吉普,大众的桑塔纳选择了上海轿车。   从名称上看,上海合资方的产品线还包括农用拖拉机,这种轿车与农业拖拉机的奇妙组合,也许预示着合作之路的不平坦。   在一系列的摩擦中,说到底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之间的艰难融合,从厂房到管理理念,从技术到工艺,从质量到数量,德方与中方进行了无数次碰撞、冲突、妥协、包容的循环。   1985年,40岁的新任德国大众人事董事马丁·波斯特被派往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第一次到上海嘉定安亭的波斯特这样形容他的观感:这一切似乎被如此荒废,可以说是到了被拆毁的境地。关键词:荒废、拆毁。   但是,波斯特同时产生了这样的感悟:人们表现出乐观主义的精神,一种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