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ppt课件.pptVIP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一从形象角度鉴赏ppt课件

(1)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样的形象?李白笔下的“大鹏”与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象征意义有何不同? 1 2 3 4 5 6 答案 运用夸张(或“想象”)的手法,写出了一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是逍遥自由的象征,李白笔下的“大鹏”是自信进取的象征。 答案 7 8 9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有何用意?体现了李白什么样的个性? 1 2 3 4 5 6 答案 ①最后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所以你李邕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②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揶揄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 ③最后两句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或“桀骜不驯”)的个性。 答案 7 8 9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洛桥晚望 孟 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诗歌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试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 答案 前三句主要运用了冰、陌上、榆柳、楼阁等意象。描绘了初冬时节的凄清氛围:桥下冰初结,路上行人绝,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解析 9 解析 提炼意象要准确,避免不全面或者无中生有;“描绘其体现的环境氛围”要求语言体现“描写性”,作答时切忌写成说明性、议论性的文字,“氛围”需要抓住意象特点准确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秋夜 白居易 碧空溶溶月华静,月里愁人吊孤影。 花开残菊傍疏篱,叶下衰桐落寒井。 塞鸿飞急觉秋尽,邻鸡鸣迟知夜永。 凝情不语空所思,风吹白露衣裳冷。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 首联描绘了一幅明月高悬、碧空如洗、宁静安谧的环境中,月下人形单影只、愁思萦怀的画面。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2)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 意象:溶溶的月光、凋残的菊花、疏篱、飘零的桐叶、寒井、急飞的塞鸿、迟鸣的鸡。(写出四个即可) 营造了一种清冷、寂寥的意境。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赏析咏物诗中的物象的方法和步骤,关键在于因物寻志,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把握其特点。 1.抓住描写、抒情、议论的关键词语,把握物象本身的特点,尤其注意其外在特征和内在神韵。 2.根据物人一体的原则,联系诗作背景感悟“物”中情志。 3.答题时应特别注意把“物”与“志”结合起来。 点拨关键 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二首(其二) 李 贺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笑,讵①是南山期②。 头上无幅巾③,苦檗④已染衣。 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⑤? 注 ①讵(jù):岂,怎。②南山期:指寿高如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③幅巾:裹头的绸巾。④苦檗(bò):也就是“黄檗”“黄柏”,落叶乔木,果实色黄,味苦,可作染料用。⑤相宜:合适,适宜。 鉴赏 鉴赏 此诗抒写了李贺在昌谷家居的生活和心情,反映了诗人的抑郁忧伤和不幸。 “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诗人在夜晚吟咏(著书)方罢,突然瞥见一丝白发像秋霜一般地飘落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发现怎能不使他心头一震?李贺是个苦吟诗人,据说他的诗思常在驴背上觅得,随想随写下来投入身边携带的锦囊中。晚上取出,在灯下斟酌成篇。其母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来”(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正因为他这样呕心沥血地从事创作,再加上家境贫寒,夙志不伸,所以二十多岁就未老先衰,白发惊秋了。 “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一“惊”之余,不由便拿出镜子细细端详起来。“聊自笑”,显然这笑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嘲笑,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笑,表面上似乎反应是淡漠的、不大在意的,却怎么也掩饰不了内心深藏的无限悲苦。联系诗人曾担当过奉礼郎这样卑微的职位,可知这就是诗人无声的啜泣。说他笑中含哭,大概是不过分的。 “头上无幅巾,苦檗已染衣。”头上已没有儒雅的头巾可戴,身上只穿着用苦檗染成的黄衣。这完全是一副村夫山民的打扮了。这两句写诗人的乡居生活,已到了一贫如洗、令人鼻酸的程度。深一层看,诗人不仅是写生活的艰难,而且也暗示自己整个身心都已浸泡在苦水之中。真乃触处生悲,何往而非苦也。 写到这里,诗人已把悲苦情怀推到了高潮。且看他如何收尾。“不见清溪鱼,饮水得相宜?”这是一种自我宽慰之辞,貌似旷达,其实更反衬出诗人的不幸处境。弦不可拉得太紧,诗文也是这样,诗人委婉写来,使前面描写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和了不少。 诗歌塑造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