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曲难忘》艺术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
《一曲难忘》艺术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
[摘 要] 精美的电影配乐不但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起到了传播和普及音乐艺术、提高受众音乐欣赏水平的作用。电影中的钢琴配乐已逐渐成为钢琴专业学生与相关教育工作者所青睐的优势教育资源。1945年上映的影片《一曲难忘》将音乐、剧情与人物完美融于一体,是钢琴教育的极佳素材。本文从影片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两方面出发,讨论了电影《一曲难忘》对钢琴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一曲难忘》;电影音乐;钢琴教育;审美价值;教育价值
影视作为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易接受性、娱乐性、受众广泛的特点。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电影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精美的电影配乐不但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审美价值,也起到了传播和普及音乐艺术、提高受众音乐欣赏水平的作用。电影作为一种音乐教育资源,也吸引了钢琴教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1945年上映的影片《一曲难忘》由查尔斯·维多执导,并获第19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六项提名。影片是一部关于“钢琴诗人”肖邦生平的故事片,片中描写了19世纪20年代沙皇铁蹄践踏着肖邦的祖国波兰,肖邦流亡巴黎并取得事业成功,其后为援助在祖国浴血奋战的仁人志士他巡回演出筹资,直至劳累和病痛夺去他的生命。这部影片中的音乐、剧情与人物描写相结合,是钢琴艺术的极佳教育素材。影片配乐中大量引用肖邦的经典钢琴曲,使影片具有极高的音乐审美价值。并且,从学生审美与教育需求、增强学生对钢琴曲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等角度上看,该影片也同时具有很高的音乐教育价值。本文从这两方面来探讨影片在钢琴教育中的应用。
一
《一曲难忘》引用了肖邦多部经典钢琴曲,如《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E大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等。片中情节与音乐的默契配合,使音乐在调动情感上的作用表现得更加突出,音乐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得到了很好的音乐审美体验。
影片从片头字幕出现,背景中《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奏起,这支乐曲是肖邦创作众多波罗??兹舞曲中的一首,也是肖邦的代表作之一。该舞曲作为主题曲贯穿影片始终,在片中以各种形态多次出现,其磅礴的气势、铿锵的旋律契合了肖邦在片中爱国者、革命者的形象,歌颂了祖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片头音乐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的一部分,其他部分在片中随情节发展得到了完整的演绎。肖邦流亡巴黎后,埃尔斯纳向出版商费耶尔极力推荐肖邦,可费耶尔却不感兴趣。这时悠扬的钢琴声从屋外传来,正是《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肖邦的音乐得到了当时已经成名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的赞叹。邂逅的二人因音乐而惺惺相惜,背对背坐在两架钢琴前的二人形成合奏,由肖邦一手弹主音部而李斯特一手弹辅音部,二人在合奏同时分别腾出一只手从背后互握,完成了两位音乐大师初次见面的历史性握手。而乐曲在二人配合下奔流而出,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热情,亦加深了主题曲在观众心中的印象。该曲在肖邦首次巴黎音乐会上公演,当天他却收到了战友为掩护自己出境而牺牲的噩耗。在弹奏《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时,肖邦仿佛看到了战友殷红的鲜血,悲愤的他难以继续演奏,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了会场。音乐仿佛是为战友哀鸣,诉说着波兰人民在沙皇铁蹄蹂躏下的苦难。在肖邦与恋人乔治·桑隐居期间他对这支曲子不断修改,在与乔治·桑就革命问题争执时,这首乐曲被肖邦反复弹奏。在拒绝乔治·桑劝阻后,投身巡回演出的肖邦为祖国同胞的革命行动筹款,从罗马到柏林再到阿姆斯特丹……终于,在巴黎演出时,他最后一次弹奏《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体力衰弱之极的他倒下了。《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作为主题曲倾诉了肖邦对祖国的满腔热爱,也成为观众久久难以忘怀的一曲。
除了《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影片中出现的《E大调抒情练习曲》也是广为人知的作品,在片中这段乐曲用来渲染肖邦和乔治·桑的浪漫的恋情。《E大调抒情练习曲》特别明显地表现出了浪漫派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追求鲜明的色彩和丰富的感情,同时展现了客居法国的肖邦对祖国的深切思念之情。[1]在乔治·桑初次帮助困顿的肖邦时,这首爱情主题曲就为他们二人奏起。在乔治·桑的家庭音乐会上,乔治·桑和李斯特欺骗了在场的听众,在所有的灯烛熄灭的情况下,以肖邦代替李斯特演奏,优美的琴声使众人陶醉。在乔治·桑用闪亮的烛光把演奏者肖邦照亮后,掌声雷动,人们欢迎着这个天才。《E大调抒情练习曲》明丽的旋律伴随着相恋的二人在鸟语花香的乡间住所诺昂,他们二人形影不离,爱情滋润下的乔治·桑完全无法忍受失去肖邦,她极力反对肖邦的巡回音乐会,这里《E大调抒情练习曲》作为爱情主题的音乐与爱国主题的《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交替响起,正如肖邦在国家与爱情之间的挣扎。
影片中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乐曲是《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在去巴黎的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