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商《胡笳十八拍》思想内容分析
刘商《胡笳十八拍》思想内容分析
摘 要:《胡笳十八拍》是中唐诗人刘商的典型之作,以古乐府琴曲歌辞的形式叙述了汉末乱世才女蔡琰的悲惨经历。本文以思想之情与别离之痛两大主线对主人公生与死、归乡与思儿的矛盾心绪进行了层层解析。诗人适逢乱世,看惯了故土亲人别离的场景,自身也正经历着别离的伤痛,这种骨肉相离之痛行吟在诗歌中已超脱了个人之私,更多的是为整个民族百姓的悲苦生活而吟唱诉说,因此,诉说的是家国之痛,感情更加客观有节制。
关键词:刘商;《胡笳十八拍》;蔡琰;古乐府琴曲歌辞;家国之痛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15-02
刘商,字子夏,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我国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兼画家,有《刘虞部集》十卷传世,今仅存二卷。在其众多作品中,《胡笳十八拍》是其典型之作,后世广为传诵。
《唐才子传》卷四“刘商”云:“乐府歌诗,高雅殊绝。拟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东汉末女诗人蔡文姬有《胡笳十八拍》传世,该诗根据诗人早年悲苦经历写成,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抒情诗,读来哀怨缠绵,悲切感人。刘商的《胡笳十八拍》亦模拟蔡琰胡笳曲形式叙述了汉末乱世才女蔡琰的悲惨经历。诗中写出了蔡文姬“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不能两全的感伤乱离、悲怆愁结的心绪。全诗内容全面、层次清晰,抒情与叙事交叉运用,读来脍炙人口、深切动人。从体裁来看属于古乐府琴曲歌辞系列。
《胡笳十八拍》叙述了蔡琰的独特经历,属于典型的叙事诗范畴。十八拍中有对被掳经历的叙述,也有对胡地生活的介绍,还有回归故土的经历,其中还穿插了自己的心理描写。诗人通过女主人公的口吻将一生凄苦经历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深切动人。
十八拍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拍为全诗的总述部分,交代了历史背景,介绍了主人公被掳掠的经过。第一、二句交代了汉末皇室衰微、烽火四起的大环境。第三、四句哀叹自己身处乱世、生不逢时。五到十句叙述了女主人公乱世深闺中的短暂安逸生活,被胡虏的入侵彻底打破了。前面四句起着铺垫作用,为后??被胡掳埋下伏笔,正是这动乱的大环境造成了女主人公的被掳以及后来两难的悲苦命运。
第二拍至第十五拍为分述部分,叙述了女主人公在胡地的生活及踌躇两难的心境。此部分为全文的重写部分,具体来说,又可分为两节。第二拍至第九拍写在胡地的生活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十拍至第十五拍写母子情深及归乡的迫切心情。在这部分内容中,两条线贯穿始终。女主人公思乡之情是一条线,而别离之痛又是一条线。两个矛盾围绕两条线陆续展开。第一个矛盾是生与死的徘徊挣扎。主人公遭遇罹祸,被掳入胡地,过着囚笼般的愁闷生活,“如羁囚兮在缧绁,忧虑万端无处说。使余刀兮剪余发,食余肉兮饮余血”。女主人公既不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足霜霰”、“风土萧条”、“万里重阴鸟不飞”、“寒沙莽莽”,也不能忍受胡人迥异于汉人的生活习惯,如第五拍“水头宿兮草头坐,风吹汉地衣裳破。羊脂沐发长不梳,羔子皮裘领仍左。狐襟貉袖腥复膻,昼披行兮夜披卧。毡帐时移无定居,日月长兮不可过”。再加上语言不通、信息不畅,她连简单的交流机会都没有,只能封闭自己,“龟兹觱篥愁中听,碎叶琵琶夜深怨”。如第六拍“姓名音信两不同,终日经年常闭口。是非取与在指撝,言语传情不如手”。她对胡地的生活充满憎恶,但最难以排遣的是精神上的痛苦不堪,作为汉人,她被掳入胡地;作为女人,她被迫嫁给胡人为妻,她为自己遭受的凌辱感到羞愧难耐,也希望以死求得解脱。从被掳到在胡地生活的十二年,“死”一词始终在她脑中盘旋,诗中前后共出现四次,“马上将余向绝域,厌生求死死不得”,“诚知杀身愿如此,以余为妻不如死”,“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 她不止一次地想以死殉节,却是不得所愿,她早已失去了人生自由,可又无力抗争,只能哀叹“早被峨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细读本节,女主人公的生死念头源于对故乡的思念。对胡地的憎恶源于对故国的深沉热爱。如第四拍、第七拍、第八拍,主人公身心备受煎熬,过着痛不欲生的生活,但对故国亲人的怀念却萦绕心间,思念故国、期待回乡的意愿成为支持她坚强生活下去的精神力量。再看第二节。这是主人公在胡地的第二阶段,在胡地生育二子,对故乡的思念依然强烈,辗转之中终于与亲人取得了联系,可是却面临着归乡与思儿的两难选择,去、留构成了第二个矛盾。主人公“恨凌辱兮恶腥膻,憎胡地兮怨胡天。生得胡儿欲弃捐”,可是“及生母子情宛然。貌殊语异憎还爱,心中不觉常相牵。朝朝暮暮在眼前,腹生手养宁不怜”。她学那苏武“刺血得书”、“宾鸿传信”,“几回鸿雁来又去”终于迎来“蟾蜍亏复圆”,可是却“喜过悲来情不任”,“还乡惜别两难分”。主人公终于可以了却思乡之痛,但新的母子分离之苦接踵而来。还乡是主人公的夙愿,可是命运如此残酷,归乡之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