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绛瓷板上翰林风华
浅绛瓷板上翰林风华
历史有时候微妙得让人难以琢磨,如果不是20世纪末兴起来的浅绛彩瓷热,可能王凤池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烟尘中而鲜为人知。虽然他是饱学的翰林,虽然他也曾做过四品知府,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他显赫。在浅绛彩瓷热兴起之前,他也只是在《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翰林传略》和《兴国州志》里有简单的记载。他的诗虽然写得很好,但他的诗集也鲜为人知。因为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中,毕竟翰林太多了,知府太多了,诗人也太多了,王凤池的学名、官名和诗名既上不了电视剧,也进不了“百家讲坛”,他无法让后人去追逐。但是让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在他去世一个世纪之后,他的浅绛彩瓷作却让他声名鹊起,他的名字与当年在景德镇画浅绛彩瓷的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并列在一起,成为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其作品价格也一路飚升,几与清三代官窑接近。细细想来,王凤池的声名顿显,也属历史必然,因为翰林、知府或是能诗善画者虽多,但同时工瓷绘者却又寥寥,尤其是翰林瓷绘家,在中国历史上,可能除了王凤池,还找不出第二人。因此,当我十年前拿到王凤池《昌江日对黄山图》浅绛瓷板的时候,我就深知这件作品对于王凤池,对于中国瓷本绘画史的重要价值。
一
十年前的春天,在南昌,在瓷友傅瑞交先生的陪同下,拜访江西省文物店创始人之一、《瓷板画珍赏》的作者赵荣华先生。在赵先生的客厅里品黄山毛峰,于茶烟氤氲中听他温文尔雅地谈浅绛彩瓷,谈“珠山八友”,那真是一种高华典丽的享受。就是那一次,承赵先生介绍,我拿到了《昌江日对黄山图》浅绛瓷板,第一次感受王凤池这个人。
王凤池(1824-1898年),字兆木,号丹臣、敬庵,别号福云小樵,斋名福云堂、福云山房、兰亭后轩、观棋后樵等。湖北兴国州丰叶里王志村(今湖北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人。他赋性聪慧、才思敏捷,17岁即府试夺冠,35岁乡试中举,41岁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47岁授翰林院编修。1875年,51岁时以知府分发江右。江右即江西饶州府,辖景德镇、上饶、鄱阳等地。后又署南康府事、九江知府。他任内勤于政事,不留遗案,深得民心。擅诗画,通文史,经常到白鹿洞书院讲史传经,曾续修《兴国州志》,著有《福云堂诗稿》。正是在知府任上,他与景德镇御窑厂画师金品卿、王少维相识,并过从甚密,其间创作了大量瓷绘作品。而今留下来的,有他自己独立创作的,也有和金品卿、王少维合作的,《昌江日对黄山图》则是他的独立之作。
《昌江日对黄山图》瓷板作于光绪三年(1877年),高42厘米,宽31.5厘米,瓷质细腻,背板平滑,是典型的金品卿、王少维作品中常见的御窑厂专供瓷板。画面上水岸隔湖,近峰高耸,远山如黛。傍岸一舟,舟上竹蒿插水。岸边乔木参天,绿荫匝地,树丛中隐一院落。近景处,一蓝袍高士正拄杖沿岸向山中而行。画面左上书法题七言绝句:“桑落村中酒一觥,八年未见米颠兄。昌江日对黄山谷,画里诗间说曼卿。”诗后题跋:“丁丑夏日临匡庐盆浦之谱,以奉小鸿仁兄大人映正。丹臣弟王凤池寄意。”题款长形引首章,阳文“恩水画”。款后为阴文“王氏”章和阳文“丹臣”章。这件瓷板不仅尺幅阔大,且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层层绿意,鲜活轻倩;青山秀嶂,怡神悦目,整个画面构图清晰明快,生动而活脱,于随意处显功夫,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尤其是近景之树,画得极为简净,枝干老道,树叶以方形墨彩点染,神完气足。
更为难得的是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也自然飘逸,可谓诗书画俱佳,从中不难见出翰林才情。当是王凤池浅绛彩瓷画的代表作。
中国的翰林虽然不在少数,但翰林的独特身份,却无法不让人恭敬。中国自唐代设立翰林制以来,一直沿用到清末。翰林院号称“玉堂清望之地”,翰林不仅是士子中的佼佼者和以文采名世的清贵职位,同时也是政治型的知识分子,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一旦选为翰林,就像唐人韦处厚在《翰林院厅壁记》一文中所写的那样:常在君相之侧“指中外之略,谋谟帷幄之秘”,时人誉为“天上人”。杜甫曾在《赠翰林张四学士》诗中写道:“翰林逼华盖,鲸力破沧溟。天上张公子,宫中汉客星。”尊崇翰林之风气一直从唐代延续到清末。王凤池能够跻身翰林院中,不管是智慧还是才情,自然非同凡响,而诗书画之才更是他作为翰林的雕虫小技。
二
从这件瓷板的诗后题款上看,诗人与老朋友“小鸿”已经八年未见,此次于昌江边上相聚,格外亲切。诗人用了三位宋代大名人的名字来说事,叙述两人之间的情致与话题内容,可谓匠心别运。
“桑落村”,在这里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桑叶飘落时节的一个处所,即在景德镇昌江岸边那个桑叶纷纷飘落的小山村里,诗人和他的朋友一觥一觥地对饮着。“桑落”是古诗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分“桑之落矣”与“桑之未落”,都源自《诗经·氓》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指桑树长成的时候,叶子沃然茂盛,后世解经者谓这两句是比喻女子的年轻美貌和象征男女之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