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用典鉴赏与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docVIP

诗文用典鉴赏与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文用典鉴赏与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诗文用典鉴赏与大学生语文素养提高   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不是通过传授和灌输获得的,它只能在学生主体性的动态实践中获得,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体悟和实践的过程。听、说、读、写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外显行为,是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用典即是引用成语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古昔之事来比譬今日之事。因为所引用的古事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相似、相同或相关之处,就使读者产生联想,体味出作者不言自明的隐曲之意。我国21世纪语文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要以主体的姿态投入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认识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和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笔者以毛泽东诗文用典为例进行赏析,概括出几种常见的用典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阅读鉴赏诗词文章,提高其语文素养,强化其职业技能。   1、取譬古事,寄情于典。古人古事与今人之事,由于时代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是由于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二者又有相同、相似、相通之点,写诗作文取譬古事,寄情于典便成为用典的方法之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容易”,连用了“蚂蚁缘槐夸大国”和“蚍蜉撼树”两个典故。前典出于唐人的《南柯太守传》,说有个叫淳于棼的在大槐树下醉卧作一梦 自己招为大槐安国驸马,生儿育女,作太守20余年。一梦醒来,大槐树下有一大蚁洞,堆土而成城郭台殿。故事说明蚂蚁不过是借助大槐树的蔽荫而建立了自己的洞穴,却自以为气派无比。借此典故喻指那些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反动派,自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四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实则不过如蚁穴之不堪一击。“蚍蜉撼树”典出韩愈诗《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可笑不自量!”原是嘲笑、斥责那些诽谤李白杜甫人。借用此典故来喻指内外敌对势力妄图歪曲真理,谤伤坚持真理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过如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取譬古事、寄情于典类似修辞中的比喻格,二者都有打比方的意味,但比喻修辞中的本体和喻体特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直接和显现,其含义比较单纯,而寄情于典的方法,典与情的关系则更隐曲,耐人寻味、琢磨,其含义更为深沉和丰富,收到借古道今,言不言之言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玩味的余地。   2、暗藏古事、若从己出。这是一种看似无典实有典的用典方法。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诗文所用词语中似乎已明示无余,然而却有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在其言外,读者必须对典故作一番分析,才能把握其内在的意蕴。若不知其用典,则止于词语的表面含义,与作者用意相差甚远。《水调歌头?游泳》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句,乍一读,似乎如白话语句,含义单纯而浅显,却不知由于用典而蕴含了更为丰富的情感。《三国志?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从建业迁都武昌,百姓怨声载道,有人上书谏阻,引用了当时童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表达人们对旧都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作者对原句加以点缀,不仅道出由长沙到武汉的行踪,而且包含了到处是名城,处处都有可爱的风物,抒发了对家乡故土,对这两座城市的一往情深,透露出对故乡山水风物的浓浓的爱意。这浓情、这意味如果不是用典,仅用语句的表面意义是难以表达的。这种暗藏古事的方法,妙在一个“藏”字。“诗贵含蓄”,有“藏”则有诗,无藏则无诗。行文作诗暗藏典故,俗中见奇,才是上乘之作,历来最为人称道。王骥德《曲律》对此做了非常形象又非常贴切的比喻:“又有一等事用在句中,令人不觉,如禅家所谓撮盐水中,饮水乃知咸味,方是妙手。”饮盐水觉其味而不见其形,比喻真是精彩。   3、反用旧典、翻新出奇。反用典故,自古被文人学者公认为比较巧妙的用典方法之一。翻前人故事,创造出新的境界,别具幽默、诙谐、含蓄、讽刺意味。反用典故从语言形式上说,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其意而用之,即不用反语,却能体察出相反意义。如词《清平乐?蒋桂战争》描写红军建立根据地是“收拾金瓯一片”。这里用了“金瓯无缺”的典故。“金瓯”喻指国家疆土象金属的小盆小盂一样完整无缺。《梁书?候景传》记载萧衍夜出视事,到了武德阁,感慨说:“我国家犹如金瓯,无一伤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用“金瓯”喻指当时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国土,土地革命治理好其中小小的一片,暗含的讽刺意味是直言所不能表达的。“对牛弹琴”一语本来是讥笑“牛”蠢笨无知,不懂道理的。古代音乐家公明仪为正在吃草的牛弹奏优美的乐曲,可牛无动于衷,“伏食如故”《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却一翻旧意,用来讽刺那些不看对象,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