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含答案).docVIP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教学案:第一部分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含答案)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军旅 塞上听吹笛 ◎释标题 “塞上”即边塞,“笛”即管乐器,边塞诗中的笛通常指羌笛,属于一种意象,表示边境战事和将士们的生活。这一标题带有鲜明的边塞诗特征。 ◎知作者 高適(704-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明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高適曾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又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 ◎析技巧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提示: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为“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实景:胡人居住的边塞地区,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放牧的马群陆续归来;一轮明月升起,清辉洒满大地,羌笛悠悠,在戍楼间响起。后两句写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那色那香一夜之间洒满了边塞的关隘山川。 ◎悟意旨 2.你认为本诗的思想是低沉的还是积极的?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前两句景物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参考答案:我认为并不低沉。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反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哀而不伤。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释标题 “走马川”是这首诗的正题,是歌曲名;“奉送出师西征”是副题,是诗题。走马川,在唐代轮台以西的著名水道玛纳斯河,此河一到冬天就干涸,所以诗中有“一川碎石”之语。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出师西征”为全诗定下了高昂的感情基调。 ◎知作者 岑参(717?-769?),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任嘉州刺史。先后两次出塞约六年。描绘边塞风光之作,瑰奇壮丽,给人以清新俊逸之感。与高適同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作家。有《岑嘉州集》。 ◎明背景 这首诗是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写的。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有一次,封常清出兵,岑参写了这首诗为他送行。 ◎赏形象 1.试分析“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的表意作用。 提示:从“平沙莽莽”“石乱走”两幅画面营造的环境入手。 参考答案:“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析技巧 2.“汉家大将西出师”和“五花”“连钱”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提示:相关性是这一修辞手法的特点。 参考答案:借代。古诗里经常出现用前代的人和事借代当代的人和事,这里的“汉家大将西出师”,实际上是唐军出师;“五花”“连钱”借代名贵的战马。 ◎悟意旨 3.本诗衬托手法运用得很成功,请你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任举一处即可) 提示:从本诗的主旨方面考虑各句对其的作用。 参考答案:开头五句,写塞上黄沙莽莽,狂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情景,起到烘托大军压境,一场激烈战斗即将展开时的紧张气氛,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汉家大将西出师”,巧妙地借对方的强大反衬出己方的更强。“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三句,加上上面“风头如刀面如割”,皆极言塞上夜行军之辛苦,主要是为了衬托将士不避艰险、勇往直前的战斗意志和英雄气概。(任举一处意近即可) 古 从 军 行 ◎释标题 “从军行”乐府古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这首诗写当代之事,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西北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同样也表明是拟古之意。 ◎知作者 李颀(690-753?),唐朝赵郡(今河北赵县)人。以边塞诗著称。高適、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有《李颀集》。 ◎明背景 唐玄宗时,开边西北,由于玄宗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灾难。诗人有感时事,故作《古从军行》加以讽刺。 ◎品语言 1.本诗的诗眼是哪句?请简要分析。 提示: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参考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是诗眼。因为本诗是讽喻诗,是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句就是借“蒲桃入汉”这一典故有力地揭示了主题,前面的铺陈在这句有了着落。 ◎析技巧 2.结合注释,指出本诗运用的典故,并分析这些典故在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8****932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