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中语感培养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宝殿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分量相当重。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以前总是习惯于逐字逐句地串讲,然后翻译成白话文,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者,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来看,文章都是历代各种文体中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最能代表中国语言文化的辉煌历史,如何让学生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被它的伟大所震撼,我认为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文言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品出文言文的灵性美。为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以下尝试。
一、朗读课文,激发语感
“语感中心说”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突出两个环节,一个是感受的实践,另一个是旨在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而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读。文言文教学中特别注意“美读”“烂读”,即通过形形色色的读来激发学生语感。
1.范读。即通过教师(或借用录音磁带)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吸引、感染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在听读中仔细品味作品的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其意蕴情趣,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其诵读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首先自己用动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诵读时,语音的轻重,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品味文本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能欣赏到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更能体会到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达到了与作者同喜同忧的境界。
2.学生齐读。齐读能使节奏分明,气势一致,迅速创设情境,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就连平时不想学古文、阅读能力较差的那些学生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阅读之中。因此,齐读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学习古诗文的热烈气氛。如齐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笑有???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句子对偶押韵,长短不一,读来朗朗上口,全班齐读,感染更强烈。再如,读周密的《观潮》“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通过齐读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观,学生就在齐读的气势感染中培养了语感。
3.悟读。此法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同的学生感知能力、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不同,在朗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悟读就是允许学生的感悟有深浅和多寡之别,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感悟,让他们在课堂中大声、自由、率真地读出对课文的理解。
4.背诵。背诵课文,积累文言文对学生培养文言文语感是极其有利的。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人一生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最佳时期。尤其是短小精悍的骈赋片段,优秀的骈赋往往内容丰厚,词章华丽,行文流畅,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学生背诵。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学生对这些已经“吞下去”的“精髓语言”通过不断的反刍和揣摩,将会有新的领悟和体会,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文化认同感也将大大增强。背诵积累定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比较揣摩,增强语感
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不深奥,却用得传神,可以通过比较、反复琢磨引发语感,达到意会。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比较,不仅能提高他们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懂得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教学《始得西山宴游记》和《醉翁亭记》时,由于作者柳宗元和欧阳修都是被贬文人,两篇文章都是寄情山水之作,且两文同时选入初中语文同一单元,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比较法紧紧抓住一个“醉”字,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A.找出两篇文章关于写“醉”的句子。B.联系上下文,体会作者因何而“醉”。
问题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学生很快便找出了柳宗元文章的两次“醉”:一是往日之醉,作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二是西山之醉,“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作者初见西山,就被那高崖下的景象震惊,所有的景物都聚集在视野之内,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西山“怪特”“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壮美奇特却被遗弃荒野无人欣赏,不正与作者卓尔不群,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如出一辙吗?欧阳修文中也出现了三次“醉”: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滁州,在作者笔下是个风景奇美独特的地方。“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二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宴饮之乐,作者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是就地取材,不用外做。这样写,意在夸滁州的富足,宴饮的野趣,野餐的简朴,更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