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鉴别使用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鉴别使用
【摘要】 目的 比较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的来源、性状鉴别等, 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根据2008版《北京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查阅相关文献, 对三种饮片的来源、性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对比。 结果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存在多种不同之处。 结论由于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为三种不同的中药饮片, 功能主治亦有不同, 建议医师在用药时, 仔细斟酌, 根据患者病情区别使用, 以使药尽其用。中药药学人员应熟练掌握这些饮片的特征, 准确调配。
【关键词】 白药子;红药子;黄药子;鉴别使用
白药子、红药子和黄药子为中医临床较常用中药饮片, 因药名、功效、生药性状相近似, 在临床应用时极易发生混淆使用的现象。为保证用药安全, 在检验和临床上能够很好的鉴别使用, 对三种药材进行品种澄清和鉴别比较很有必要。
1 饮片来源、历史情况
1. 1 白药子 为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Stephania cepharantha Hayata 的干燥块根[1]。白药子之名见载于唐.《新修本草》。宋.《图经本草》载白药子, “江西出者, 叶似乌桕, 子如绿豆, 至八月其子变赤色”。该描述与防己科植物头花千金藤基本相符。《本草纲目》中:“蔓及根并似土瓜, 叶如钱, 根似防己”的陈家白药亦与头花千金藤相似[2]。
1. 2 红药子 为蓼科植物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 (Nakai) Ohwi 的干燥根。 “红药子”之名始见于《图经本草》, 在“黄药根”项下有:“黄药根生岭南......秦州(今甘肃天水)出者谓之红药子”等的记载, 据《图经本草》“秦州红药”附图与文字辨析, 该物与毛脉蓼极为相似[2]。
1. 3 黄药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干燥块茎。黄药子始载于唐孙思邈的《千金月令》中:“万州黄药子, 可疗忽生瘿疾一二年者”。唐代文人刘禹锡也亲眼目睹, 疗效确凿。这与现今所用薯蓣科黄独功效相符。[2]
2 饮片性状鉴别
2. 1 白药子
2. 1. 1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表皮暗褐色, 具不规则皱纹, 有的可见须根痕。切面类白色或灰白色, 显粉性, 可见筋脉纹, 有的略呈环??排列。质硬而脆, 易折断。气微, 味苦。以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2. 1. 2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 含棕色物。外有落皮层。皮层散有少数石细胞。维管束外韧型, 略呈轮状排列, 木质部不发达, 中心木质部可见纤维束。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及细小针晶,并含有多数淀粉粒。
2. 2 红药子
2. 2. 1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长椭圆形、矩圆形或圆形的块片。外表皮红褐色或棕黑色。切面棕黄色或红棕色, 木质部浅黄色, 呈环状, 近髓部有分散的木质束。质坚硬。气微, 味苦。以片大、断面色棕黄、质坚实者为佳。
2. 2. 2 显微鉴别 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栓内层为4~5列细胞。皮层较薄。韧皮部宽广, 韧皮射线宽。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稀少, 由木纤维围绕成束, 略成二轮排列, 并有纵走的导管。髓部有开始分化的异型维管束。皮层及韧皮部均有多数纤维束存在。薄壁细胞中有多数草酸钙簇晶。淀粉粒长圆形、近三角形。
2. 3 黄药子
2. 3. 1 性状 本品为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至黑褐色, 具不规则皱纹, 有多数圆点状须根痕或残留的须根。切面淡黄色至棕黄色, 呈颗粒状, 密布橙黄色麻点。质坚脆, 粉性。气微, 味苦。以片大、外皮色灰黑、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2. 3. 2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棕色。石细胞长梭形, 两端钝圆, 或不规则椭圆形、卵状三角形, 孔沟密集。淀粉粒单粒圆形、卵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形, 脐点点状。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
3 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
3. 1 白药子
3. 1. 1 性味归经 苦、辛, 凉、归脾、肺、肾经。
3. 1. 2 功能主治 清热消肿, 凉血解毒, 止痛。用于咽痛喉痹, 咳嗽, 吐血、衄血, 金疮出血, 热毒痈肿, 瘰疬。
3. 2 红药子
3. 2. 1 性味归经 苦、微涩, 凉、归肺、大肠、肝经。
3. 1. 2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用于胃肠炎, 菌痢, 扁桃体炎, 月经不调;外用治外伤出血, 烫伤、痈疖。
3. 3 黄药子
3. 3. 1 性味归经 苦, 平。归心、肝经。
3. 1. 2 功能主治 消痰软坚, 散结消瘿, 清热解毒。用于瘿瘤痰核, 癥瘕痞块, 疮痈肿毒, 咽喉肿痛, 毒蛇咬伤。
4 化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