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锅庄”称谓由来考
“锅庄”称谓由来考
摘要:“锅庄”是藏民族歌舞艺术之奇葩、是中华民族艺苑中的瑰宝。追索它的由来无论对促进它的创作与繁荣还是对中国藏族音乐舞蹈发展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锅庄”称谓的由来则有多种或合情或有理或纯属想当然的说法。其实,只有真实的生活才会告诉你真实的结论。通过科学探究和深入实地的调查发现,“锅庄”称谓源于以汉藏交汇地区汉民和藏民为代表的藏族和汉族及其他兄弟民族互相了解的特殊经历和火热的茶马互市。
关键词:藏族 舞蹈 锅庄 由来 表现形式
一、有关“锅庄”称谓由来的几种说法与甄别
长期以来,人们对“锅庄”的名和实都有大量的分析,对于“锅庄”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大概这样几种:
(一)有些学者以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中国境内的藏族先民主要是古羌人为由认为“古羌人书舞为‘秃’形,读‘chuo’(汉语拼音)音,用汉字书写的文献先后写为‘娑’或‘逴 ’,后来大量的文献则记为‘锅樁’等” 1。就是说“锅庄”和在有些“文献”中出现的“锅樁”“锅桩”“锅装”一样都是以字记声。“锅庄”是以字记声而来的。以下简称“以字记声说”。
(二)“锅庄”是“果卓”的谐音。在藏语中“果”是圆圈的意思,“卓”是舞蹈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圆圈舞。以下称称“谐音说”。
(三)“锅庄”是商贸活动的衍生物。昔日的康定是汉藏两族的商贸中心。其时汉商藏贾云集。城内有一种商业服务组织叫锅庄,藏商们都帮宿在锅庄里,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以石支锅煮茶抓糌粑,围着火堆唱歌跳舞以消除疲乏和调节心情。“锅庄”因发生在锅庄里而得名。以下简称“行商羁旅说”。
(四)“锅庄”出自《卫藏通志》、《卫藏图识》等经典。如:唯《卫藏通志》说它(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再如《卫藏图识》载:“(藏民)俗有跳锅桩之戏,盖以妇女十于人,首戴白布围帽,如箭鹄,著五彩衣,携手成圈,腾足于空,团栾歌舞。度曲亦靡靡可听!。以下简称“源于经典”
以上各“说”看上去皆有因可呈,但其缺限与不足还是很明显的。如“以字记声说”和“谐音说”,“娑”读“suo”,一般作“婆娑”──盘旋舞蹈的样子。“婆娑”是整体认读音节词,不可分割,分割则无此义。不过娑和“chuo”读音相近。“逴”读“chuo”,其义是“远、超越”,与舞蹈无涉。可见古藉把古羌人读“chuo”音的舞记写为“娑”或“逴”是“六书”之一的假借,即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以字记声” 可以当作是这句话的解读。但是如果把“后来大量的文献则记为‘锅樁’等”也当成“以字记声”是值得商榷的。这是因为在“以字记声”这个前提下,从记为“娑”和“逴”到记为“锅樁”或“锅桩”“锅庄”或“锅装”无非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汉语字词方面的原因,一是藏语“舞”或“舞蹈”发音方面原因。如果从汉语字词变化的规律讨论,不管是“锅樁”或“锅桩”“锅庄”或“锅装”都与“娑”或“逴”发生不了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只考虑汉字专司记音功能再怎么也轮不到由“锅庄”或是“歌桩”或“歌庄”或“锅装”来记“chuo”或“娑”和“逴”的读音。如果从藏语蜕变引起藏族舞蹈名称变异来讨论,在该逻辑下就是在藏语中“舞”或“舞蹈”不再读“chuo”而读“guozhuang” 进而记成“锅樁”或“锅桩”、“锅庄”或“锅装”。这与事实是不相符合的,这与”谐音说”在本质上差不多没有区别。
在藏语中“果”的意义并非仅指圆圈,如在玉树藏族地区传承的“嬉武”舞就称“果”,其相伴的音乐叫“果鲁”即武歌。这里“果”是武的意思。藏语中的“卓”也不是只有“舞”一个义项,如牧民为“卓巴”。跳舞的“卓冬”和牧民的“卓巴”,虽然都有“卓”的发音,可藏语意思完全不一样,不太了解藏族语言的人难免无法正确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我们再来简析一下“源于经典” 和“行商羁旅说”。许多文章都引用“唯《卫藏通志》说它(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这句话以资增加文章可靠性和权威性。殊不知“所谓之意”说白了就是没有说,即没有这方面的确切记载,只是读者的推断或妄想。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本人曾研读《卫藏通志》很多遍。《卫藏通志》有关“锅桩”的记载没有,有关“锅庄”的记载也仅有一处;并没有一词一句把歌舞和锅庄联系起来。现将整段摘附于下以供查验:
已故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司奢扎察已乏嗣,其妻工喀承袭,即今土司甲勒参达结之外祖母,管辖打箭炉十三锅庄夷民约束新付土司,及土千百户五十六员。三年上纳贡马,每年徵解杂粮,汉番商贾毕集,旧设监督一员,以榷税课。2
至于《卫藏图识》所“载”。《卫藏图识》记载的上述内容在《卫藏通志》中更详细具体,也更能说明问题。现也摘附于下以供比较:
遇大节会,乃选出色妇女十余人,戴珠帽,穿彩服,行酒歌唱,近有唱汉曲者。又有八、九、十(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