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冀宝斋糊涂账
冀宝斋糊涂账
“哪怕其中有一件是真品呢?就算只有一件是真品,也应该有人负起责任来,毕竟这是文物,绝不能扔开不管了。”7月19日,冀宝斋瓷器博物馆馆长王宗泉已经不见踪影,留下60岁的总顾问魏英俊在办公室里应对从各地而来的记者,魏对时代周报记者谈起了冀宝斋的来龙去脉。
因为被作家马伯庸的一篇博文曝光,位于河北衡水市的冀宝斋被网民贴上了“山寨博物馆”、“奇葩博物馆”、“雷人博物馆”等标签,其后,冀州市委市政府调查组以冀宝斋未提交申请为由勒令其关闭整顿,并要求对展出的藏品进行文物鉴定。
魏英俊说,他们将选出馆内1000件瓷器进行鉴定,首先就是利用司法微痕检测技术辨别瓷器的新旧,只要是新品,一律排除,然后才邀请专家逐一鉴定,开出鉴定证书。
“为什么我们只鉴定1000件呢?”魏英俊说,“这里的收藏有4万件,按照最低1000元一件鉴定费计算,最少都需要4000万元,所以目前我们只能先鉴定其中的一小部分。”
冀宝斋主人“王司令”
冀宝斋的负责人有三位:馆长王宗泉、副馆长邵宝明、顾问魏英俊。
尽管魏、邵二人实际管理着冀宝斋的日常运作,但冀宝斋的土地、藏馆以及藏品均来自于冀州市冀州镇二铺村村支书王宗泉。
魏英俊早在1982年便认识了比他大8岁的王宗泉。当时魏英俊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需要为最早的一批小康村之一的二铺村写宣传稿,采访了王宗泉。“王宗泉是个什么人呢?平常有领导、记者过来村里,想见一见他,他都可以闭门不见的,”魏英俊回忆说,“他这个人很霸气,但是也爱学习,我们还是相当投契的。”
二铺村村民对王宗泉更有一个直观的外号—“王司令”。王宗泉独断专行,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他的决定。“你知道吴仁宝吗,在二铺村,王宗泉就是吴仁宝。”在冀宝斋紧闭的大门外,一位村民说。
魏英俊介绍,王宗泉1965年开始担任民兵连连长,当时他只有18岁,不久,他就被委任为二铺村村支书,担任这一职务达40年之久。
“文革”结束之后,王宗泉开始尝试以二铺村集体的名义做一些小买卖,陆续搬来了二十多个企业,不仅生产暖气片???更建起了小高炉,办起了铁厂。当年的竞争对手有限,这些企业效益相当不错,二铺村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成为被宣传的典型。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村办企业,二铺村没有像中国绝大部分农村那样承包土地,所有的土地都在村集体的名下。据村民介绍,现今冀宝斋瓷器博物馆所占用的衡水湖畔的几十亩地,都是二铺村所有。
但魏英俊与王宗泉的深交从1985年才开始。“当时我刚从省委党校回来,也算拿到了大学文凭,我任冀州镇党委副书记,工作上有了很多交集。”魏英俊说。
初中文化的王宗泉热爱古代文化,特别是爱看古典的东西。冀州镇正是古冀州的州治所在。尽管“文革”期间古城墙被拆毁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后,王宗泉时刻不忘复制过去的荣耀历史。
冀州曾有一座竹林寺,人们传说“竹林七贤”曾在此纵酒赋诗,这座古寺在1963年被洪水冲倒。王宗泉筹集了1000多万元,在竹林寺原址南边种芦苇的池塘上重建了竹林寺,希望能搞搞旅游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破碎的瓷器,远近的村民们都纷纷慕名过来拣拾,当然,二铺村的村民在拣,王宗泉也在拣。
据魏英俊回忆,那算是王宗泉与瓷器的第一次相会。王宗泉没有想到,这些破碎的瓷器也能对外卖出不小的价钱。于是他再也不让外地人过来捡瓷器,而是收集起来自己看。看到摆满了一屋子的碎瓷片,居然也有极大的满足感。
在冀州,收集古玩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从清末民初开始,许多冀州人就开始在北京琉璃厂开设古玩店,货源便来自于自己的家乡。许多当地村民以此为业,由此也诞生了专门收集古玩的村庄,冀州的曹村便是其中一个古董村。
起意收藏瓷器的王宗泉拜了曹村一位叫老曹的匠人为师,由老曹替他掌眼,他则边看边学,慢慢地就向周围的古董贩子收了2万来件东西。
这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
二铺村人已经想不起来王宗泉何时开始收瓷器了,但他们认为,王宗泉几乎是来者不拒,没有人能够挡得住他。
王宗泉爱显摆。
在二铺村的慧园街,王宗泉专门立了一个牌匾,把他的宝贝都放里面展览,每逢有领导视察、朋友拜访,他都带对方去看一遭,这个牌匾也叫“冀宝斋”。
在现今紧闭的冀宝斋瓷器博物馆里,仍摆满了许多领导人的留影。
博物馆之梦
“这些瓷器基本都是民窑,说实话档次并不高,年头也不行,大部分都是清末民初的。”魏英俊回忆说。
随着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王宗泉开始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收藏层次,开始把方向转向官窑。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王宗泉最初的2万件藏品,都陆续卖出去了。“都让天津人买走了。”魏英俊说。
王宗泉开始读书,读的是耿宝昌的《明清瓷器鉴定》。像许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