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塞外雷锋班”承诺
“塞外雷锋班”承诺
有一位漫画师耗时半年,画出千幅漫画,真实记录一群穿军装的年轻人37年为民服务的场景;有一家动漫公司听说了他们的故事,创作出10集动漫《塞外雷锋班故事》……故事里的那群可爱的年轻人就是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连三班的官兵们。
持续37年兑现一个承诺——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
“陈大爷,这是给您的葫芦丝和数字音箱。”2012年12月1日上午,第二天就要退伍返乡的“塞外雷锋班”战士张春阳和赵小亮,专程来看望驻地陈大爷。陈大爷无儿无女,平时喜欢听广播、吹葫芦丝。“陈大爷,这是数字音箱,既能听广播又能听音乐,给您存了100多首老歌,啥时想听啥时听!”两位战士还耐心地教会了陈大爷如何调广播、如何放音乐。
“帮助当地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是‘塞外雷锋班’多年来坚持学雷锋的‘必修课’。”“塞外雷锋班”所在的团政委张志???向记者介绍说,“学习十八大报告有关‘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论述后,他们又为驻地孤寡老人送去‘精神套餐’。”
“37年来,尽管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为了一句承诺,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137名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张政委随即向记者介绍了1976年2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塞外雷锋班”随部队到驻地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路旁救助了一位昏倒的老大爷。后来才知道,老人叫丁富,因承受不了当兵的独生子突发心脏病死亡的噩耗,精神失常了。当战士们把丁大爷送到家时才发现,他家的土坯房四处漏风,锅里已经结满冰碴的红薯白菜汤,是丁大爷以后几天的食物……看到这些,全班战士都落泪了。时任班长王庆和当场向村支书承诺:“丁大爷的生活,以后由我们班照顾。”从此,“塞外雷锋班”的战士成了丁大爷家的常客。他们不仅照顾丁大爷12年,还先后与驻地数十位孤寡老人“攀亲”。
1988年8月6日,年逾八旬的丁大爷去世了。下葬时,按当地风俗,必须由老人的儿子埋第一锹土。可乡亲怕破坏风俗带来厄运,谁也不敢动锹。时任“塞外雷锋班”班长林长春二话不说,拿过锹埋下第一锹土,为老人送了终。
寒来暑往,岁月更迭,“塞外雷锋班”帮扶孤寡老人的热心和行动始终未变。只是慢慢的,战士们发现他们帮扶孤寡老人的尴尬事越来越多:本想帮胥大爷家挑水砍柴,却看到屋里通了自来水,有了煤气罐;想给王大爷送点米面,却发现厨房里米能吃一年,面能吃半载;想帮周大爷家换个灯泡,却发现村里的便民服务点下午就派人来修过……战士们发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保、医保体系的健全,许多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不再匮乏。
“孤寡老人的物质生活充裕了,可他们更需要精神关怀!学雷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此后,为孤寡老人送精神食粮,成为他们学雷锋的“新动作”。他们还主动靠近“空巢老人”,定期向“空巢老人”献爱心,把陪老人聊天、讲故事、读报、煲“电话粥”作为新的慰问形式。他们还定期为老人做心理辅导,帮老人排除抑郁心情和惆怅孤寂……
一晃37年过去了,“塞外雷锋班”的268名战士接力照顾了58名孤寡老人、79名“空巢老人”。
持续37年用好一个载体——
从“技能便民”到“智力惠民”
一场鹅毛大雪使塞外的气温猛然降到零下23摄氏度。晨曦未露,外面依然漆黑一片。“塞外雷锋班”的门“吱呀”一声开了,像往常一样,班长姜长龙早早起了床,戴着头灯,用小推车拉着“节约箱”出门了。他沿着营区的垃圾桶,一个接一个地翻找,纸盒、矿泉水瓶、易拉罐、玻璃瓶……整个营区29个垃圾桶,他翻了一遍,直到东方露出鱼肚白,双手冻得红肿,才回到班里……
37年来,一代代“塞外雷锋班”战士,和姜长龙一样,每天轮换捡拾废品,把废品变成资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的一笔笔善款。
记者在“塞外雷锋班”的“爱心记账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记录:“今天资助王家店公社小学学生付宏1.6元钱,张诚8毛钱……”这是“塞外雷锋班”最早的一笔捐款,时间的落款为1976年4月3日。37年来,像这样的清单,“塞外雷锋班”积攒了厚厚一摞。一页页薄如蝉翼、洇化泛黄的纸,写满了2653笔捐款记录,资助贫困学生149人,帮扶救助贫困群众上百人。
“每天早起40分钟捡废品,是‘塞外雷锋班’37年雷打不动的‘传统课目’!”班长姜长龙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初,班里只有四件“传家宝”——节约箱、理发箱、补鞋箱和自行车修理箱。几十年如一日,理发、修车、捡废品……成为一茬又一茬“塞外雷锋班”战士的自觉习惯。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上街摆摊设点搞助民活动,半天下来只帮了10多个人。如今,他们买来农业技术书籍和影像资料、收集致富案例,与电钻机、电焊机和切割机等工具装成三个箱,把“四件宝”增加为“七件宝”,从“技能便民”拓展为“智力惠民”。
他们以“传技术,给思路”的方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