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钢琴教学中“饱和效应”
钢琴教学中“饱和效应”
【内容摘要】当今的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意演奏技巧的培养,不关注学生学琴的各种心理因素,一味采取高压的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演奏质量下降,出现“饱和效应”。文章应用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效应的角度分析练习过程中产生“饱和效应”的原因及不良后果,试图从心理学的理论高度,来探寻如何避免钢琴教学过程中的“饱和效应”,减少教学的盲目性、机械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动力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个性表现来因材施教地教学,从而提高钢琴教学的实践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 教育心理学 心理效应 钢琴教学 饱和效应
古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对于任何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手艺或学科,都要强调长年累月艰苦卓绝的练习。钢琴演奏自然也不例外,演奏技法的精细、复杂,演奏曲目的浩瀚、丰富,表现力的丰富、多样,使得不论专业的钢琴演奏家还是钢琴学生,都需要长时间练习的意志力和责任感,如果无法坚持日积月累的反复练习,他的各种演奏技术必然会出现生疏和退步。对于这种枯燥的重复型练习,很多钢琴学习者感到无比痛苦,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强迫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弹面前谱”,面对着纷繁复杂的钢琴作品,钢琴学习者要付出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一次的技术难题,也许需要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复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钢琴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有的学生非常幸运地很快掌握某个技巧,因而欣喜若狂,而有的学生纵然竭尽全力仍不能完成作品中的某个技术片段。但是好胜争强、渴望成功几乎是每个练琴之人的特点,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因为技术的局限而放弃所演奏的作品,所以他们会不断地强迫自己去做那些枯燥的练习。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耶胡迪·梅纽因(YehudiMenuhin,1916—1999)曾说过:“许多练琴者都像奴役般挣扎,忍受不断的失败,各种身心的疼痛,乃至心理的抑郁。”①钢琴技术的攻克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难度的解决,这中间其实还包括很多随之产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各种心理效应的产生。
心理效应属于人类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音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它是指由于某人的言行或者是某种事物的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反应和效果。钢琴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所引起的心理效应也有着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有效地研究音乐实践中形成的各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提高钢琴教学质量,对练琴效率的提高,在练琴最短时间内的效果最优化有积极的意义。
“饱和效应”其实是属于钢琴教育中出现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之一。“饱和”一词原是一种化学概念,根据《新华大字典》②释义: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不能再溶解的最大限度,也泛指事物达到最高限度。在生理上、心理上也是一样,肌肉和大脑都存在生理和心理极限,当反复练习某一技巧或者是某一乐曲时,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种超过精神承受阈限范围之内的反应。
神经心理学指出:人的大脑皮层有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两种交替的活动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当刺激过于强烈或持续作用时间过久,会使兴奋过程过于强烈,超过细胞兴奋性的限度,结果导致抑制过程的发展,形成超限抑制。人在这个兴奋过后,抑制过程中会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以及注意力分散、对练习事物的疲劳和厌倦等一系列的消极心理现象,这种反应就叫做“饱和效应”。
一、“饱和效应”的心理学依据
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考试将至,便茶饭不思,闭门练琴,或者上赛场之前,大强度地进行集训练习。殊不知,一天的练琴过程中,真正有效率的可能是一半时间,其他均是低效率的。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曲线③,我们得出:人类的大脑有一个记忆周期,刚刚记忆完毕的内容是印象深刻的,但是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呈下降的趋势。唯一使得记忆能够巩固的就是采取适当的记忆方法,不断强化记忆的内容。如短时间需强记乐谱这样的重复动作时,会使得大脑的刺激达到一个类似饱和的状态,此时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笔者设计研究练习的“饱和效应”的实验:在笔者工作的艺术学院里随机挑选了钢琴程度相同的14—16岁男女学生组成A、B组进行测验,每组各10人,选择849练习曲NO.24,要求A组花一天背完,并且要求练琴时间不得低于5小时。第二天测试时,发现只有2个人背下了全部,4个人背下了60%,其他四人均背诵得较为凌乱,非断即错,完整性差。而笔者要求B组则花费半天的时间来背同样的一首练习曲,且分配早、中、晚三个时间,每次1小时左右。第二天测试时发现,B组和A组结果大相径庭,完全背诵出来的有4人,比A组多出一半,80%背诵出来的学生占到5个,只有一个同学没有背下来。从时间长短来说,B组只花费一半时间,而产生的效果远远超过A组。由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