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卖了吧主动出售个人数据可能性.docVIP

把自己卖了吧主动出售个人数据可能性.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把自己卖了吧主动出售个人数据可能性

把自己卖了吧主动出售个人数据可能性   当下互联网隐私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数据问题,   主动“出卖自己”或许会慢慢成为主流观念。   早在2011年年初,世界经济论坛就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个人资料正演变成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种类,并且会成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有效资源”。诸如谷歌、Facebook、LinkedIn等互联网企业,都采用提供免费服务,然后收集用户个人数据的方式来赚钱。它们要么将用户的数字活动信息出售给有兴趣的公司,要么将用户数据应用于商业情报和前瞻性分析,又或者像“棱镜门”曝光者斯诺登说的那样,向NSA(美国国家安全局)奉上用户数据讨好政府。   当然,这种商业模式营利的前提是大量的数据,正如周鸿祎所说:“我当时做免费的时候,确实也没有想怎么赚钱。但是,我相信,只要能够汇聚到几亿的用户基础,以后肯定能赚钱。”   个人数据商业现状:被大肆贩卖还错漏百出   在企业看来,挖掘海量数据,并用于分析用户的消费模式、生活习惯、地理位置等信息,可以达到更精确、更迅速、更智能的营销。但与此同时,出错情况也相应增加了。   二十多岁的马修·莫纳汗(Matthew Monahan)是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的CEO。与此同时,另一位同样二十几岁的马修·莫纳汗也经营着一家互联网初创企业。他们甚至曾经一度在同一座城市生活。   这不是克隆话题电影的情节。这两位马修·莫纳汗的生活缩影以数据的形式真实地存在于某位数据代理商的文件夹里。   马修·莫纳汗A是Inflection的CEO,该公司旗下有一个一流的寻人网站——PeopleS。这个网站会从一些公共记录公司手中购买信息,如全美选民和房屋登记的详细资料。   莫纳汗A表示,将各种不同来源的数据记录正确地联系起来不是一件易事,因为重名的现象很多。他举例称,和他同名同姓的马修·莫纳汗B是AlphaBoost公司的CEO,该公司致力于协助社交广告商。   2013年年初,他们的重名引发了一场尴尬。那时有人将莫纳汗B醉酒后裸身在印度一海滩上跌跌撞撞行走的视频发到了网上。结果有人把这一信息跟莫纳汗A贴在一起。因为在谷歌上搜索马修·莫纳汗时,搜索结???会出现与这两个人都相关的所有链接以及该视频。而那些不熟悉他们的人并不清楚他俩谁是谁。   著名孵化器YC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个人网站的第一个QA就是,“我跟那个搞摄影的保罗·格雷厄姆不是同一个人”。2008年奥运会前夕,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显示,中国有18462人和世界冠军刘翔同名。在重名现象严重的情况下,数据供应商和代理商很容易混淆不同人的信息。   软件工程师主动出售个人数据的尝试   2013年6月,德国《金融时报》进行了一项针对个人数据价值的调查,结果发现,当社会地位、收入情况和消费习惯等方面数据相近而以匿名的大数据形式出现时,个人数据价值大大地降低了。科技博客The Next Web的记者本·伍兹(Ben Woods)举例说,1000个像他这样无百万存款、无房、无老婆的“三无屌丝”且是匿名的文件,一般情况下,市场调研公司只会花22美元去购买,平均下来,一个匿名用户的数据只值0.22美分。   当然,对于用户量以亿来计算的企业,如Facebook有7亿活跃用户、Google+有3.43亿、Twitter为2.88亿(Global Web Index于2013年1月发布的数据),这依然是很可观的收入。而这让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的软件开发者费德里科·扎尼尔(Federico Zannier)“很不爽”。他激动地说:“那些公司在用我的数据赚钱,可是他们赚了几十亿美元,我却一分钱都没得到。”   于是,扎尼尔在 Kickstarter 上发起了一个项目——“A bite of Me”。从2013年2月起,扎尼尔开始收集自己所有的数字轨迹,包括浏览的网站、聊天记录、上传的照片和GPS数据。大概3个月后,他收集了约7GB数据。而项目“A bite of Me”是这样的:任何人只要支付一定的数额,就会得到一个数据包,里面包含了扎尼尔最少相当于一天份量的数字轨迹,例如2美元可以得到70个网站浏览记录、500张屏幕截图、500张视频截图、一份GPS数据、一份应用程序使用记录,以及所有的鼠标运动轨迹。   扎尼尔说,“与其让那些大公司贩卖我的数据赚钱,倒不如我自己把自己给卖了。”在他的Kikstarter页面上,扎尼尔写道:“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做的话,我想那些卖家们就会直接向我们购买私人数据了。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傻,可是把这些数据拱手让人更傻。”这个项目的所有收入将会投入开发一个iPhone App和一个Chrome浏览器上的扩展程序。扎尼尔介绍,这两个应用的目的就是收集并分享个人数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