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操纵理论探析《好逑传》首译本中改写.docVIP

从操纵理论探析《好逑传》首译本中改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操纵理论探析《好逑传》首译本中改写

从操纵理论探析《好逑传》首译本中改写   摘要:《好逑传》是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被率先选译成西文,广泛流播于欧洲,成为西方了解东方绕不开的参考读物。本文考察了帕西的《好逑传》首译英文本,运用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对译者的改写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揭示中英文学早期接触的英译特色,对改写参与中国形象建构做出反思。   关键词:《好逑传》;翻译;托马斯?帕西;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3―0098―02   一、《好逑传》首译本是一种改写   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原作者署名“名教中人”,究竟是谁的化名已不可考,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里并无盛名,文学评论里也几乎被一笔带过。托马斯?帕西于1761年将其编译成英文,题为《愉快的故事》,由伦敦多利兹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序言、正文、附录及注释。内容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习俗到科举,从政治到宗教,可谓包罗万象,称得上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后来成为西方翻译传播古典小说的范式。此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是对跨文化传播的一种肯定。   笔者细究此译本,发现它不能称为传统意义上的忠实翻译。首先,删去了章回小说作为“题眼”的回目和承上启下的结束语。其次,章回被重新排比划分。此外有大量增补删润、叙述顺序的调换、前后文字的衔接、情节的前后移动等。   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翻译当然是对原作的改写”,改写是对作品文学名声的操控,受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影响。翻译改写是文化形象建构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此译本在欧洲引发了翻译出版《好逑传》的热潮,在将近一个世纪里是西人了解中国的主要媒介。其改写显然是翻译作为文学改写形式的塑造功能的体现。   二、翻译改写的影响因素   1.意识形态   一是译者的个人意识。帕西曾多次任牧师职位,1769年被任命为乔治三世的专职教士,后来担任德洛莫尔主教。在其写给赞助人萨塞克斯的献词中不难看出他是因为欣赏《好逑传》中的贞洁情操而选译出版其全英译本的,即倾向于塑造一种与西方不同的“他者”道德形象,从而???到褒扬贞洁、贬斥罪恶的目的。   从译材选择看,他对古诗、外来文学兴致很高,喜欢发掘多种文化,地理领域扩大至世界各国。如《英国古诗残存》搜集了早期英国民谣,增删幅度相当大;《妇女篇》集合了六个来自不同社会、不同地方的寡妇故事,编辑改写迹象明显。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搜集编辑工作,对大部分作品他的态度是一致的,即干预文本并加入注脚和序文等。此前,他也注意到传教士翻译的中国典籍,如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志》第三卷收录的《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恨仆告主》和《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三篇短篇小说。但序言中他表示:“不能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样本,不能满足西人欲了解中国长篇小说的好奇,亦不能说明中国作者是怎样进行长篇叙事的。”可见,其个人意识与其改写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二是启蒙时期的主流意识。译文改写与18世纪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理性不谋而合。主人公铁中玉与水冰心处处以名教贞洁为准则,不越雷池半步,对名教和道德的恪守形象能满足当时西人对道德克己行为的要求,无形中契合了启蒙运动对理性的宣扬。同时期的塞缪尔?理查逊就在其小说里注重宣扬道德:帕梅拉和克拉丽莎守身如玉,是青年女子的楷模,至于贞洁男子查尔斯?格兰迪森爵士就很像铁中玉了。18世纪的欧洲,有一股清教思想恰恰和原文倡导的礼教不谋而合。值得注意的是,西人对贞洁观念似乎要求更严格。   原文:众侍妾听得,忙忙将灯烛吹熄,一哄散去。过公子……到此田地,岂能自持。一霎时帐摆流苏,被掀红浪,早已成其夫妇。(P26)   这段唯一有涉情欲的大胆香艳描写,甚至没出现在译本正文,只在注释里提及:“They obeyed him and retired. Kwo-khe-tzu then stretched out his hands to find his way to the bed, said, “Ah! She is asleep: I will pull off my clothes and go to sleep too.” (Volume 1: 116)甚至,译文中将“名教”译为“law”,足见其对贞洁情操和高尚品质的强制性作用,与名教的道德约束在内涵上有一定的差异。   2.诗学规范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最大成就是现实小说的兴起,以启蒙主义理性为核心的新古典主义思潮统治了英国文坛,促成了散文和小说的兴盛。报刊文学更是起了直接促进作用,如艾迪生创办的《旁观者》,除新闻报道之外,更多的是议论社会风尚、个人修养和文艺鉴赏,旨在用礼仪标准教育新兴的中产阶级,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帕西收集了不少古民歌、十四行诗、故事诗等,引起时人对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