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舌尖上中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世界了解舌尖上中国

让世界了解舌尖上中国   2012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在CCTV纪录频道播出。该片总导演陈晓卿说:“CCTV-9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这部投资不大、耗时不长的纪录片播出之后,在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收视率赶超BBC巨额投资的纪录大片;在国外的视频网站获得了2000万次以上的点击量;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好评,法国纪录片公司的卡琳娜女士看完片花后赞叹“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有国际水准”,海外版权受到多方竞买;7月初英文版定稿,10月在欧亚美三大陆播放,此前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刊载题为《舌尖上的中国:用美食拉近与观众距离》的文章,积极评价:该片制作者用高清摄像机遍寻中国,记录了一个个已经很难在京沪城市丛林中找到的饮食传统。   《舌尖上的中国》热播造成的海外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创作者找准了定位——不能拍成简单地展示美食的片子。陈晓卿说:“……这部片子要怎样做才能让观众了解中国,特别是让国外观众了解今天的中国,这是我们最关心的。”   一膳一食一故事   陈晓卿与美食顾问沈宏非、蔡澜先期就摄制基调进行了探讨,并达成共识——美食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需要高高在上。于是,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追寻成为了贯穿整部纪录片的线索。“大味必淡,往往在最偏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   但是,整部纪录片在食物的烹饪制作上的着墨并不多,更多是对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和艰辛劳动的刻画,让我们看到食物与人、与社会的微妙关系。执行总导演任长箴说,拉着700个黄馍馍上县城卖的黄国胜、徽州做毛豆腐的方兴玉母女……一个个美食的草根达人被搬上了荧屏。   不过,《舌尖上的中国》也有让人流口水又流眼泪的。《我们的田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江苏兴化,有一块独一无二的土地叫垛田,四面环水。盛夏中午,老两口用特制的水瓢给芋头浇水。这种芋头特别嗜水,每天要浇四次,每次浇够一个小时才行。《主食的故事》里,浙江宁波井头村的一对空巢老人,期盼儿孙归家,特地制作可口的水磨年糕。节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嚼嚼年糕,唠唠家常。然而,短暂的团聚之后,儿孙们各自离去,家里又只剩下这双老人。   “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陈晓卿说,它的热播刺激了世界人民的味蕾,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情怀。   现实的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正在消解,乡土气息被城市化吞噬。但中国人都有“故乡的胃”,再美的佳肴比不过妈妈烧的家乡菜,片子中戳心窝的,便是这份悠远的思念——美食里的故土、乡亲、勤俭、坚忍。   这份情怀,又何尝只有中国老百姓才能体味?19世纪英国威塞克斯恬静乡村生活的逐渐逝去,在哈代笔下显得那么绝望。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依赖土地的庄园生活,在工业资本主义的炮火下“随风而逝”。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总要经历疼痛。中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饮食文化大多从中发展而来,再看片子时,那来自乡土的原生态美食,相信世界人民都能体会其中的一番滋味。   一膳一食一哲思   有外国人纳闷,中国人为什么花那么多精力做饭?为什么不在餐馆用餐省下时间来好好享受生活?可见他们并不清楚,准备食材、烹饪和用餐在中国人眼里都是享受生活,而且还是理解生活与自然的途径。中国人将天地自然之本的五行与五味相配,只有五味调和,才能做出“天人合一”的健康膳食。中国人对美食的敬意实则是对天地的敬仰,就像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对上帝的崇拜。   《我们的田野》中叙述,在西藏的日喀则,青稞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食。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祭台上,铺满青稞粉的手印,被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青稞粉被抛向空中。人们相信,祈祷的声音,可以直达天宇。   片子中讲到,中国人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有使食材宜于自身的创举,比如豆腐。在蛋白质的提供上,大豆是唯一能够抗衡肉类的植物性食材,豆腐改善了口感并消除了大豆中对人体不利的因素,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利用达到了一种高峰,因此被孙中山先生称为“穷人的肉食”。   烹饪中,中国人最讲究刀法,一把刀,能行种种刀法。著名的淮扬菜文思豆腐,需要将豆腐切成毛发之细,考验的不仅是手、眼、刀的配合,更要心手合一。豆腐表现的是水的柔性和温和,切豆腐时人要保持心境平和,无欲无求,才能顺应豆腐的“和德”。由此可知,中国的烹饪,是对真理的理解与融入,犹如炼金术士在试管这个缩小的宇宙中领会变化的真谛,与主宰事物创造与变化的上帝合二为一。   中国人对膳食品尝,讲究真、善、美。比如吃大闸蟹,国人推崇蒸着吃,最大限度保留其真,原有的鲜味;美,色泽光鲜、香气逼人;善,古时同“膳”,即要利于健康。   中国人的“吃”中有太多学问,是需求,是方式,是哲思。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对“吃”的执著,也许他们看了《舌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