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诗入画,亦真亦幻――浅析中国古代题画诗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以诗入画,亦真亦幻――浅析中国古代题画诗运用艺术表现手法
摘 要:题画诗运用想象、通感、幻觉、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诗人或画家既依托于画面形象,又能凭借想象超越时空,化画境为诗境。并通过“以画为真”的手法,运用通感,表现出画面景物所没有的动态和声响,把观者引入一个具有声响、动态的自然情境之中。诗人以“错觉”和“通感”的表现手法,“以画为真”,以“虚”就“实”,使绘画作品活灵活现。画家为诗歌“写形”,诗人为图画“达意”,诗人和画家共同创作出亦真亦幻的境界。
关键词:题画诗 想象 通感 幻觉 象征
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诚如清?方熏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1]。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题画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园圃中的奇葩,它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共生物,伴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繁荣而发展繁荣。相对于那些热门的研究领域,题画诗研究或许是个冷僻的行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与题画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作家作品之专题研究,论者多集中于苏轼,如陶文鹏的《谈苏轼的题画诗》等;从史的角度研究,刘继才先生在2010年出版的《中国题画诗发展史》,有很大的开创意义;还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画诗的论文,它们各有侧重,对于我们研究题画诗都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拟从艺术表现手法去分析题画诗的美学特征。
1.想象
艺术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如此,绘画亦然。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其所长在于艺术形象写实、逼真、鲜明,使人直接可感。但若是过分拘泥于写实,就难以给人想象空间。故有见地的画家极为强调艺术的想象,顾恺之所谓“迁想妙得”,荆浩图画六要中的“思”,王诜“醉来却画山中景,水墨想象追当年”,都是在谈绘画中想象所起的无比重要的作用。画家要给观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但是绘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表现余味无穷的意境。嵇康《赠秀才入军》(其十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四句,顾恺之深有体会地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2]。诗“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面对画幅的制约,高明的诗人常常借助于创造性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化被动为主动,化画境为诗境,并发挥诗歌驰骋想象的长处,对画面上的形象再作创造性的引申;或者以“虚”写“实”的方式,把具体、逼真、写实、精确的画境,化为空灵、朦胧、飘逸、似真似幻的诗境,使“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生动形象、意趣盎然地再现了江南水乡早春的秀丽风光,并且通过丰富想象,使画中处于静态的景物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宋代的题画诗人飞腾奇妙的想象,在上天入地的精神漫游中,还给诗歌增添了许多浪漫的神话色彩。
当然,诗人在题画诗的创作过程中,超时空的想象“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但决不是漫无边际、毫无目的地神游,它是超离于画面形象之外而又依托于画面形象的。看画,能使人体悟出“景外意”、“意外妙”,这种“景外意”与“意外妙”就是景与情随、境与兴会引发的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画家为观赏者(诗人)提供了一种无限的精神空间,诗人依此而驰骋想象。正是在这里,诗情与画境构成交合之点,补充延展着画意而又与诗境相得益彰。
2.通感
绘画艺术很难表现诗歌艺术所描写的听觉、嗅觉和触觉中的事物,也很难表现诗所表现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内心感受。宋代陈著在其《代跋汪文卿梅画词》中说:“梅之至难状者,莫如‘疏影’,而于‘暗香’来往尤难也。岂直难而已?竟不可!逋仙得于心,手不能状,乃形之言。”这里所说的“疏影”不是一般的事物,而是与微妙的复杂内心感受相关的充满情调和氛围的景物。而“暗香”则是一种由嗅觉所感而成的,它在诗中处于一种无形状、幽渺难寻的状态中,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很难将其准确地表现出来。明人张岱《与包严书》也说:“王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又,《香积寺》诗:‘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泉声’、‘危石’、‘日色’、‘青松’,皆可描摹,而‘咽’字、‘冷’字,决难画出。” 题画诗则能自由发挥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特长,通过“以画为真”的手法,运用通感,化静为动,表现出画面上没有的动态的情景。如元人吴镇《题子久春山仙隐》:
山家处处面芙蓉,一曲溪歌锦浪中。
隔岸游人何处去,数声鸡犬夕阳红。
一曲悠扬的溪歌,和着远处的鸡鸣犬吠声,从映着夕阳似锦绣般涧波中传来,那里便是隐士居住的山村。在诗人笔下,以听觉补充视觉,使“无声诗”变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