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一封陌生女人来信》改编.docVIP

女性主义视角下《一封陌生女人来信》改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女性主义视角下《一封陌生女人来信》改编

女性主义视角下《一封陌生女人来信》改编   [摘要]《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著名小说,小说以一个男性的视角讲述一个女性对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情。2006年,中国导演徐静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小说进行改编,将小说改编成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女性追求爱情的电影。改编后的电影在人物形象、影片主题、社会背景等各方面都与原作有较大变化,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从视角变化、人物形象变化、情节的删减等方面来研究改编在从小说到电影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女性主义;改编   2006年,由保利华谊投资的《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美女兼才女导演徐静蕾执导的第二部电影。在这部电影里,徐静蕾兼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充分地表达了徐静蕾对爱情的思考。保利公司投资2 000万组建了豪华的制作团队,其中由电影《花样年华》的摄影师李宾屏担任摄影,由日本的音乐家久保田休负责配乐,由具有“音乐神童”美誉的林海创作主题曲,由实力明星姜文和美女导演徐静蕾出演男女主角,并且电影的后期的剪辑和字幕、配光、拷贝加工冲洗都是由日本团队完成。经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才使这部影片异常完美,获得了西班牙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改编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同名小说——《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讲述了一个46岁的男作家收到了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位陌生女人在信中讲述了自己对男作家为爱痴狂的一生。13岁不可救药地爱上作家,22岁无怨无悔地奉献出自己身体,23岁牺牲了一个普通女人应有的高尚生活,她坚持生下了作家的孩子,并在爱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独立地把孩子抚养到14岁,而这一切作家都一无所知。这样飞蛾扑火的爱情,一直被奉为茨威格最动人的小说,也是流传世界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   评论家认为茨威格这部小说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男性对完美爱情的一个幻想,寄托男性对完美爱情的希望。小说中陌生女人的形象并不具备女性个体生命意志和价值,她只不过是男性文化和生命体验的载体,是男权社会从男性视角出发而塑造女性的形象。而徐静蕾把一个男权主义的小说改编成了女性主义电影。改编后的电影充满了女性主义的声音,我们将探讨其中微妙的变化。   一、视角的变化   徐静蕾在改编中,首先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小说进行了改编。她把一部“男性眼中完美的爱情的小说”,变成了“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爱情梦想勇敢奋斗”的电影。同样的爱情,在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受爱情控制,而改编后的女主角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将爱情变成了 “爱情只属于自己,与你无关”的女性掌控命运主动权的爱情模式。女主角在电影中转被动为主动,变成了一个有主见选择爱,有勇气追求爱,有魄力制造爱,有能力承担爱的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了解他,深爱他,也看透了他。正因为了解,所以她对这份爱不抱希望,正因为深爱,她不允许自己错过他。而男作家却只是陌生女人爱情梦想的载体。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了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的还是道德方面的。”华莱士·马丁[1]也说过:“正是叙述视点创作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可见视角对于影片如何重要。改编视角的变化也影响了女主角的形象、故事的情节、象征物的选择。   二、女主角形象的变化   小说中,陌生女人“是那些断念式爱情故事中一去不复返的美丽幻影。在美丽的女神和美丽的祭品之间,女性表象成了被政治暴力阻断了青春梦,为历史阉割实力造成的生命与人格匮乏的代称”[2]。茨威格为了凸显女主角的被动、配角的形象,在爱情中,首先将男性定位为高不可及的男作家,女性是 “寒酸的会计员的寡妇”[3]的女儿,而改编后电影中改成了小学教员的女儿,这样通过身份的改变,女主角变成了具有知识分子家庭背景的新女性。小说中书中描述的是5年后她“去维也纳投奔一个亲戚,在服装店当了职员”,女主角的身份只是底层社会中卑微的女职员。改编后的电影中,女主角变成了当时中国赫赫有名的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生。从底层无知的服装店女职员到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学生,这让女主角有了可以与男作家相面对的资本。在沦落风尘后,小说中描写的是“她长期是一位年轻的富有的工厂主的情妇”,而改编者将她变成了“年轻的空军军官的情妇”。这样通过三次身份的改变,女主角的人生轨迹从会计寡妇的女儿——服装店女职员——工厂主情妇,变为小学教师的女儿——重点大学的高材生——空军军官的情妇。一个是无知、盲目、卑微的女性,而另一个是有理想、有个性的独立新女性。这种形象的改变为主题的改变增加了可信度,也为发出女性理性声音创造了良好的载体。女性形象放在主体的位置,她是选择自己生活道路的主动者。   三、故事情节的变化   (一)删掉卑微的、令人同情的部分   从文本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