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中儒家思想现代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影《孔子》中儒家思想现代解读

电影《孔子》中儒家思想现代解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孔子作为其中不可磨灭的重要杰出人物,一直以“至圣”的身份被人们所铭记。孔子一生讲学,桃李满天下,也曾从政,后率众弟子周游列国传道,但他的治国理想始终未能实现,究其生平事迹也较为难考。后人所知的其思想、言行、主张、事迹,多为他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所记载,均较为简略模糊或是说法不一。又因孔子的巨大文化影响力,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政治需求,往往给孔子冠以不同的想象和自觉的理解,便成“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孔子”。而在大片横行的时代,缺乏娱乐性、商业性,更多作为人物传记、文化史诗片的《孔子》该怎样去把握和拍摄?胡玫版《孔子》上映后虽不叫座,批评声较多,但导演试图从中传达的“礼乐仁和”的思想还是可以捕捉到的。   “礼”的集中体现。《孔子》开篇始于作为中都宰的孔子拜见鲁定公的一场戏。重礼的孔子从大门便开始行跪拜之礼,无视侍者“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的提醒,以及其他侍者的讥笑。孔子衣冠端庄,一丝不苟,导演也给了这样重礼的孔子以特写。而在片尾,历经世事沧桑的老年孔子回归故国,还未走进城门,满头白发的孔子依旧开始行跪拜之礼,泣不成声地诉说着:“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对其的面部特写逐渐隐于夕阳之下,似乎暗示着孔子也已走向人生的暮年,像太阳一样终有一日会西落。孔子的这两大“拜”,集中于片头和片尾,也是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场景。影片对“礼”的展现,主要集中于孔子的“跪拜大礼”,其中满含孔子的“敬”,虽然只是简单的场景和单一的人物描摹,但把孔子对君上、国家、人民的“敬”和“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子见南子、子路之死等桥段的设计,都是为了集中体现儒家思想中的“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并不是单纯地指“周礼”,孔礼保留了周礼中的有益成分,并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具有深厚的内涵,包括礼仪形式、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等。①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激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元,孔子所提倡的“礼”在这种大背景下仍然有着重要的教化意义,主要体现在感化心灵、提升思想、陶冶情操、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等层面。社会现代化的前提是人的现代化,“礼”对于个人的教化是不言而喻的,道德规范、个人礼仪都离不开孔子所述的“礼”。同时,对于调和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也有着特殊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仁”的集中体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当时的鲁国其实由掌握军权的三桓掌控,即季氏、叔氏、孟氏三大贵族,他们嚣张跋扈,维护贵族统治,与孔子提倡的“仁政”相去甚远。季氏意如平子大人去世,其子季孙斯继任国相,为其父人殉,季氏陪葬小奴漆思弓出逃被孔子弟子子路救下。而后孔子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反抗三桓,以巧妙的辩论术赢得了胜利,“言之凿凿”。这场戏可以说极为出彩,不论是场景安排、人物语言,还是画面布局、拍摄角度,都极具人物特点,画面也极具震撼力,较好地展现出孔子的“仁”之思想。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臣服的人格魅力;“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仁”是孔子匡时济世的良方;“仁”是一种人生修为的方法;“仁”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②经历过苦难和屈辱磨砺的中华民族,要想重新成为屹立于东方的巨人,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孔子“仁”的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范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范导我们建设一种新型经济伦理;范导我们建立一种新型政治伦理;范导我们重建传统的亲情伦理;范导我们建立以“中庸”为用的社会秩序;范导我们建立一种以审美为取向的人生哲学;范导我们以“天人合一”的方式提升生命境界。③“仁”学在当下已经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也只有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重构我国的精神文化体系,并大胆创新,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使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智”的集中体现。孔子本身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其智者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孔子》这部影片始终渗透着“智”的哲学思维。但孔子的“智慧”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不可能从一出生就是一个“圣人”。影片从积极入仕、期盼政治上有所建树的中年孔子入手,跳过幼年和青少年。画面一出场,孔子就已经是一个成年智者的形象,不过此时他把较多的精力投注于政治,想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实现“礼乐仁和”的大同思想。之后,孔子完成了两次思想上的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周游列国,从寄理想于鲁君转变为寄理想于天下;第二次转变是专心设坛讲学、研究学问。从表面上看,孔子救世的思想破灭,“几近丧家之犬”,只能改变自己,传道授业解惑,是一个悲剧,但这其中反而蕴含着“大智慧”。   这种“大智慧”放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在价值多元、文化激荡的二十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