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理、情感与日常书写回归
学理、情感与日常书写回归
我一直没有将李一看成是单一的职业书法家,而是一位具有艺术情怀的学人。当然,他不是一个只空谈理论而不履实践的空头理论家,而是一位文墨兼修的具有通会意识的文化行者。艺术家成为学者,学者成为艺术家,在过去,这种提法恐怕是要被笑话的,但在今日,却实在是一个稀罕事。以我观之,今日专事艺术史、美学研究之学人,恐怕大多是不擅艺的。毕竟,在一个专门化的时代,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去写字画画,实在是一件十分分心的事,学问千古事,做学术是一辈子坐冷板凳的苦差事,有的人做一门学问就得花上一辈子工夫,何况还要兼通诸领域呢。所以,美术史论家不画画,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做艺术的学问又是一个很独特的行当。事艺术之学,若不善创作,不谙笔墨之法,则难免隔靴搔痒、雾里观花。今天的中国,若能出康有为、黄宾虹这样学艺兼擅的艺术家,实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所以,我十分佩服李一,他自小便深受家学之濡染,有书法之基,此后一直孜孜以求,并在章草创作上独有所成,于书法史精研有加,尔后又专涉美术之学。当然,李一并未把美术当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在他看来,美术学是一门涵盖面十分广泛的学问。在过去,书法是包含于美术学之下的,李一所涉的美术之学,自然包含了书法。所以,他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美术史论家,也是书法史论家;既是美术评论家,也是书法评论家;既是理论家,也是创作家。
如果说他的学术文章体现了他对于美术史、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理性思考的话,那么,他的那些自作诗词书法作品,则体现了他苍茫的历史情怀。在我看来,他的书法作品似乎没有一点的现代气息,而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古朴感与沧桑感。他创作的素材并非都是宣纸,或者说,更多不是宣纸,而是各种各样沉淀了数千年的历史遗迹或类历史遗迹的样本,透射出来的是他对书法历史的深厚情感与沉重思考。李一完美地将书法的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李一所谓的书法形式,并不是在章法上做文章,而是在书写材料上力争向历史还原,向日常书写方式还原。这种还原并不是一味地复制历史、拷贝历史、照搬历史,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观照历史、审视历史。这突出地体现在他大量的秦汉瓦当、陶器、石器、玉器、简牍、文书等的题跋上,李一的题跋书法可谓文辞优美,文书俱佳。他十分注重书法表现与书法环境及书法材料之间的和谐关系,他用那飘逸、古朴的章草为主的书体,让书法在这些陈旧的器皿上散发着历史的沧桑气息。与其说这是一种对书法形式、环境与情境的追求,不如说这是一种书写体验,这种书写体验,将自我与客体、当下与历史交融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历史情怀的当下表征,也是一个当代学人、艺术家对历史气息的敏锐捕捉。如果说没有丰厚情感的润泽,光靠理性的支配,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所以,李一是游走于学术理性与艺术感性之间。学术与艺术,体现了一个真实、丰厚、多维的李一。
当然,即便是上述这些,我以为还不能体现李一的全部价值。在今日之中国,兼通书法、美术诸领域者,自不乏其人,学人书法亦不乏其人,然能将学问与文气很好地融涵于书法者,则寥寥。作为一个专业的书法工作者,最主要还是得看其书法造诣。依我看,李一在书法上的独到之处,乃在于二:一是他对章草的研习与创变;二是他在日常书写上的回归。此二者,既是李一书法之要,亦是书法本体之要。今之善草者,多津津于张旭、怀素、山谷、觉斯之笔法,虽纵横恣肆,却难免过于浮泛,关键在于疏于对草书之本源——章草之探究,纵使偶有涉猎,也大多蜻蜓点水,所作章草徒有其形,难得其神。李一于章草可谓独有深境焉。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研习章草,以章草为出发点,向中国书法史的纵向与横向四面发散开去,这恰恰体现了他独到的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眼界。
笔者曾在《书法用笔大势论》中说过:若以章草为基,可上窥秦汉简牍之迹,下探行草之妙,又能溯隶书之源。不学章草,则无以探行草笔法之流变,无以窥简牍之形迹,学草不学章,则无以得其笔墨之凝重浑厚,无以得其古朴雅逸之格,徒流于浅薄浮滑。章草之形貌,正彰显其融会贯通之精神,正如做学问,若独专一学,不妨可以成为此领域的一个专家,但今日之中国,此种专家实在不缺,然独缺能融会贯通者。为此之故,做书法史论的不懂美学,做美学的不谙史论,做考证的看不起做史论的,而做史论的又看不起做考证的,做批评的看不起做实证研究的,做实证研究的又看不起做评论的。互相诋毁,互相鞭笞,若一任此风蔓延,则流毒甚巨。其实,关键在于学问没有通会造成的。民国时期学者,大多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故持论不至偏狭。以我看来,李一的书法与学问,就有如此会通之迹。
其会通有二:一为书法与书法的会通。具体言之,则是他以章草为核,融会贯通诸种书体。章草是贯通碑学与帖学的重要书体。知章草之要,则能熟练掌握行草之用笔,又能掌握汉碑与北碑方笔之精髓,还能窥探简牍率意之用笔,故不习章草,无以窥书法笔法史之精要!从这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