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小香港弶港滩涂上渔家风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中小香港弶港滩涂上渔家风情

苏中小香港弶港滩涂上渔家风情   弶港并无深水港,只是一片广袤的海滩。海滩上没有五彩缤纷的贝壳,只有盐篙、茅草和芦苇。而滩涂上挖出了许多凹槽,供大型渔船入港停泊。   这里的渔船名字千奇百怪,一旦流传开来,便成了渔船的“身份证”,永远不能更改。在不同的工作环节,渔民们会哼唱不同的号子,声音时而悠扬,时而铿锵有力。   龙王寺内有亚洲最大的木雕卧佛,这尊佛像用优质香樟木精雕而成,长38米、高16米。在渔家娶亲的宴席上,四角蛤蜊不可或缺——据说有了这道菜,新人婚后才能得子……   在江苏省中部东台市的黄海之滨,有一个著名的渔港。渔港周围的海滨上,铺展着大片迷人的滩涂;临海的寺庙内,安放着亚洲最大的木雕卧佛;而进出港的渔船里,不时会响起或悠扬或高亢的渔工号子……那些种类繁多的海鲜,则遍布在附近的海域中。   弶(jiàng)港镇,就这样被誉为“苏中小香港”。那如画的海景、悦耳的民间小调、美味的海产,不仅让慕名而来的游客大饱眼福,更可以让他们大饱口福。   有意思的是,早在300年前,弶港这个地方其实还被海水覆盖着,属于黄海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潮涨潮落和泥沙堆积,最终逐渐形成了一片滩涂,赶海的渔民们就开始在这里歇脚、打尖,慢慢形成了聚落……许多年后的今天,每当夕阳西下,渔民们就在这片金色的滩涂上系缆、修船、补网,从暮色中看过去,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渔家生活风情画。   弶港的黄金海岸线绵延85公里,如果是驾车前往,沿着333省道一路欣赏美丽的景致,当你的眼前出现一大片高耸的白色风车的时候,远处深蓝色天空下的弶港就到了。   海滩上挖出凹槽供大船停泊 百年大潮的冲击形成港汊   所有来到弶港的人都会觉得奇怪,因为这里并没有想象中巨大的港口,人们看到的不过是:一片广袤的长着盐篙、茅草和芦苇的滩涂。的确,弶港没有深水港——这里涨潮的时候就是海,退潮的时候就是滩。你若走近仔细观看,就会发现滩涂上有一条条深陷的凹槽,而这些凹槽在以前是用来引导渔船入港停靠的。   弶港的滩涂宽达150多万亩。据当地县志记载:弶港因泥沙堆积而形成一方滩涂之后,便开始有了渔船前来停泊。到清朝乾隆初年,海滩的面积渐渐增大,聚集的渔船也就越来越多,最终成了拥有上百艘渔船的大本营。渔民们开始在海滩上筑起土墩,在墩上用芦笆搭起能遮风挡雨的棚屋居住。白天涨潮,海滩被海水淹没,渔民下海打渔;夜晚退潮,海水退出海滩,渔民回来歇息。日复一日,这里慢慢开始人丁兴旺。由于古人将打猎捕鱼叫作“打弶”,而渔民又住在人工筑起的土墩上,因此这里最初被叫做“弶墩子”。   尽管“弶墩子”的海滩很宽阔,但却只能停靠小型渔船,大型渔船因为吃水太深而无法近岸。于是,渔民们就像挖河一样,硬是用双手在海滩上挖出了一条条深陷的凹槽,这样,吃水深的大船就可以在涨潮时入港停泊。   历史上,“弶墩子”的发展曾经一度停滞,因此有人为了讨生活而离开,也有人最终坚持留了下来。时间进入到乾隆五十年(1785年),留下来的人终于等到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潮——汹涌而来的潮水将“弶墩子”冲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从此形成一条可以停靠大渔船的港汊。港汊的形成,意味着此处可以养活更多的渔民,渔民们从此可以建造更大的渔船,去更深的海域里捕鱼,去搏击更大的风浪……   说实话,当地人都应该感谢这场大潮——正是因为这场潮水的“帮忙”,“弶墩子”才得到了发展,迎来了渐渐兴旺的弶港时代。   千奇百怪的渔船船名 形形色色的渔工号子   弶港人以捕鱼为生,自然就以渔船为伴。现在,这里的渔船都是大木船,通常重达50~70吨,最重的可达100吨。因为弶港特殊的滩涂地貌,这里的渔船全都一改通常渔船的尖底,而采用宽平的船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稳当地驶入凹槽中停泊。   弶港人造船,至今仍依照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古老工艺,不需要设计图纸,也不需要预算计划,更不需要现代操作规范与机械设备。他们剖木开片、拉大锯、打孔钻眼、船型拉弧起翘……所有工艺流程全靠人工操作,凭的是木匠的经验与手工技艺。   因为要驶入深海捕鱼,木船的坚固性就尤其重要,因此,弶港人造船时不用一颗螺丝钉,整艘船全由铁钉贯连,因此他们又喜欢将造船称做“钉船”。造船所需的铁钉和其他铁件,都是由当地的铁匠一锤一锤地锻打制成的。在开工造船前,船主会请铁匠到现场开设铁工火炉,造船所需的各种型号的铁件,铁匠都会立即按需打造,供木匠使用。   造船的木匠“权力”很大,给正在打造的船取名就是他们的“专利”。因此造船时,船主对木匠十分恭维。对于一贯吝啬的船主,木匠给他的船所取的名字就显得小家子气;而对于平日积善积德、慷慨大方的船主,船名自然就取得大富大贵。在很多时候,船名与船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船如其人”。比如“臭车螯”,说明船主平时不刷牙,不讲卫生,大家都远远躲着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