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纠葛.doc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纠葛.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纠葛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回归人性纠葛   [摘要]受到电影《傲慢与偏见》改编的鼓舞,导演乔·怀特再次推出了2012年版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文学著作借用舞台剧的表现形式,给观众呈现了一部与众不同的《安娜·卡列尼娜》。在这部改编电影中,紧紧围绕主人公安娜的情感主线,没有过多描述大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不再忠实于原著中的人物,而是采用了现代观众审美观的视角把握人物性格。这些改编方法都将这部俄国百科全书式文学著作中的时代性淡化,回归于人性的纠葛。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电影改编;时代性;人性   《安娜·卡列尼娜》可以说是影史上被改编次数最多的名著之一,2012年,因成功翻拍《傲慢与偏见》成名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带着新版《安娜·卡列尼娜》于伦敦时间9月4日晚在威尼斯电影节期间举行了首映,但从随后的院线票房以及各种影评来看,似乎与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为此,笔者重新研读了托尔斯泰的原著,期望对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艺术进行解读。   一、舞台剧的表现形式   关于2012年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各方褒贬不一,有评论说:“电影在形式上非常具有创新性与超前性,但是原著的社会批判性与文化反思性却大打折扣,难免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的感觉。”   文学经典历经持久的阅读考验,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相较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而言,文学经典的电影改编更易招致“篡改原著”的批评。最初,可以说,电影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成功”的改编作品,必须严格地忠实于原著。而乔·怀特正是凭借改编英国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在年轻导演中脱颖而出的。事实上,文学改编电影始终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忠于原著,忠于原著的什么?之后才是能否超越原著。而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学术界也始终争论不休,评论界更是莫衷是。   关于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方式,美国电影理论家杰·瓦格纳曾提出过三种:第一种是“移植式”,即几乎不做任何明显的改动,通过再现的方式将小说照搬到银幕上;第二种是“注释式”,影片对原作虽有改动,但总体上只是“加了许多电影化的注释”; 第三种是“近似式”,影片脱胎于小说,但从叙事角度到主题内涵都有可能自成一体,是“另一部艺术作品”。   托尔斯泰的原著《安娜·卡列尼娜》描绘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的社会生活及其矛盾,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因此被称为俄国的社会百科全书。新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大胆尝试戏剧化舞台式拍摄风格,将影片中传奇的爱情故事放置在一个美丽而衰败的俄罗斯剧院中呈现,它不仅延续了经典的爱情主题,记述安娜为爱痴狂的心路历程,还推陈出新地加强了列文的平行故事。我们跟随列文的脚步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而安娜的旅途则在剧院中进行。必须得承认,乔·怀特是个聪明的导演,他避开厚重的俄式叙事和俄国气韵这两座大山。   这样的改编也许源自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的编剧汤姆·斯托帕德。作为英国最具声望的剧作家之一,已经75岁高龄的汤姆·斯托帕德曾是英国戏剧最高奖项劳伦斯·奥利弗奖和百老汇最高戏剧奖托尼奖的双料得主,长期从事舞台剧创作,写电影剧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和以前的思路完全不同,就像用左手写作,有点不习惯。但是正如人们所见,斯托帕德的文学剧本为影片打造了故事框架,以英国人引以为傲的“舞台”家底带来全新的风格。而这也正是2012年版《安娜·卡列尼娜》被诟病所在。批评者认为:“剑走偏锋地把老故事拍出新意固然讨人欢喜……炫目的表面没能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没能体现“托尔斯泰笔下的灵韵”。认为乔·怀特“玩了一场为形式而形式的把戏”,“ 用别出心裁的形式战胜了人们的阅读记忆和审美习惯”。而喜欢这部片子的人认为“影片一开始,导演就将观众视作剧院里的观众,所以在观影中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场感。”“画面在虚实之间自由转换,将安娜与沃伦斯基之间澎湃的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舞台和现实时空交错的方式结构全片,是乔·怀特对电影世界的贡献,也是他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我希望更明确地表现整个小说的精华部分。”乔·怀特说。他阅读原著和资料特别是关于19世纪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书。英国历史学家奥兰多·菲戈斯的《娜塔莎之舞:俄国文化史》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每个人的生活就像是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这个观点是比较接近托尔斯泰的本意的,在托尔斯泰的原著小说有两条叙事线索并行,一条是安娜追求爱情幸福的悲剧,另一条线索则是外省地主列文经历种种磨难,最终与贵族小姐吉蒂建立幸福家庭。两个故事两组人物一个悲剧一个喜剧宛若月亮的阴晴两面交织在一起。当时的上流社会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有着一套不能逾越的规则,所以每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着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因此,他们的生活每时每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则成了观众。另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