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则史料看孟浩然隐居不仕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一则史料看孟浩然隐居不仕原因

从一则史料看孟浩然隐居不仕原因   摘 要:孟浩然有比较明显的用世之心,也有良好的入仕条件,但他布衣终生,这在盛唐诗人群体中显得比较独特。根据《新唐书?孟浩然传》的记载,从人物的个性和特殊的经历两个方面分析孟浩然终生未仕的原因,试图对其独特的人生历程作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孟浩然 终身未仕 孤高的个性 糟糕的君臣际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75-02   作者简介:黄承元(1982―),安徽池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安徽桐城中学高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接触了不少孟浩然的诗歌,其中《夜归鹿门歌》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两首诗表现了孟浩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显示出隐逸的情怀,后者却表达了鲜明的出仕意愿。这种矛盾心理很多诗人都有,但孟浩然却在这个群体中显得比较特殊。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仕宦的经历,大多是在仕途遇挫时才产生真隐的意愿。孟浩然却终生未仕,除了游历四方外,就是在家乡隐居,人生履历简单得如同一幅写意画。   《新唐书?孟浩然传》中有如下一段文字: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开元末,病疽背卒。   “一座嗟伏”“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连唐玄宗都“闻其人而未见也”,说明孟浩然在其生活的时代即享有盛名。通览孟浩然的诗歌,我们发现孟浩然虽然只是一介布衣,却结交甚广,朋友中不乏朝廷高官,除了张九龄、王维外,还有以喜欢提拔后进闻名的韩朝宗、贺知章??人。可想而知,孟浩然得到他们的举荐并不是一件难事。   “年四十,乃游京师”“于太学赋诗”说明他主观上希望入仕,此前“隐鹿门山”之举应该和那个时代很多的读书人一样,是一种提高自身声誉的姿态和方式。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孟浩然去世前4年)他应邀入张九龄荆州长史幕府,虽然不到一年即返故居,但这一举动表明孟浩然确实如其诗中所言,“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自浔阳泛舟经明海》)。在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孟浩然依然终生布衣,这在推崇积极入世、进取精神非常强烈的盛唐时代显得非常特殊。在《新唐书?孟浩然传》中,我们发现,是孟浩然孤高的性格和一次重要却糟糕的偶然遭遇,使他错失入仕机会。   孟浩然孤高的性格在他与韩朝宗约而不赴的举动中可见一斑。既然有约定,说明孟浩然希望得到韩朝宗的引荐,至少是他答应了韩朝宗的引荐。韩朝宗名满天下,时人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与韩荆州书》)之说,孟浩然显然不是对他个人有什么成见。孟浩然后来还曾寄诗给韩朝宗,中有“自牧豫章郡,空瞻枫树林”(《和张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之句,表达对韩的怀念之情。临期不赴之举,不是对引荐者的不尊重,而是孤傲的性格使他不愿意表现出殷勤之态。这种性格使他在入仕之路上虽有动力,却缺乏后劲。毕竟在求仕之路上,既需要他人的援引,更需要个人的汲汲谋求。   在孟浩然留下的260余首诗歌中,投赠求荐的诗歌很少,比较有名的就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但在这首诗中他没有一句对张丞相的赞美之词,不像一般的求荐诗。即使狂傲如李白,希望得到韩朝宗举荐时也会写出“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这样的谀辞。孟浩然虽有“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的强烈愿望,最终却只能发出“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的怨叹,这不能不说是“性格决定命运”。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说明孟浩然多少有正直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这种性格本质上与他“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和宋大使北楼新亭作》)的思想倾向是一致的。孟浩然的家乡在湖北襄阳,他早年隐居鹿门山,侍亲读书。这种隐居生活,无疑也陶冶了孟浩然的性情。“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万山潭作》),秀美的山水与孟浩然的心灵完完全全地融而为一。襄阳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外,还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和历史悠久的隐逸传统,其中对孟浩然影响最大的是汉末的庞德公。“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登鹿门山》),“闻就庞公隐,移居近洞庭”(《寻张五回夜园作》)等诗句表达了他对庞德公的敬仰之情和追随之意。闻一多先生说:“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