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术课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美术课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美术像一部教科书,在文字尚未广大民众所掌握的年代,扮演了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角色,美术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普通中学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而是通过美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审美情趣、认知能力及意志品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由此可见,美术课是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条效途径。
通过美术课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
一、 熏陶法
“熏陶法”的特点是:寓丰富的教育因素于各种有益的活动情境之中,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渐进的,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象知时节的好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如梁启超所讲:“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遂入其灵台而据之。”
熏陶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教学环境的布置对学生心理形成暗示,以达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熏陶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事实证明,很多有成就的人物就是因为看了某些画像,图片,模型,在心灵深处埋下了发明的“种子”,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创造性联想,最后登上科学峰顶的。例如,我在讲“剪纸”课时,会在教室的窗户、门上贴上剪纸,当学生走进教室时犹如走进了陕北的窑洞,让学生置身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感受剪纸给他们的带来的快乐。而学生长期生活在这样环,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对传统文化认的同感。
二、渗透法
1. 在欣赏课教学中渗透“忠、孝”文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几千年来,它以持久强大的感染力、动员力、激发和凝聚起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挽救民族危亡、促进国家发展而共同奋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忠”,历史上“杨家将”、岳???等“精忠报国”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欣赏是美术课的重要教学形式,是通过美术作品对欣赏者进行审美教育的精神活动。在欣赏课上,教师可以选择有针对性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进行作品分析时渗入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们感受“忠”文化。
例如,在讲高中美术现代作品鉴赏课时,我选择了詹建骏的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它刻画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故事。通过这幅画,学生在了解色彩、构图以及油画特点等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这节课上,我还同时选择了一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采薇》图。这是宋代画家李唐的名作,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伯夷、叔齐是商朝贵族,武王伐纣灭商建周,商朝灭亡,伯夷、叔齐深以为耻,决心不再吃从周朝土地上收获的粮食,于是隐居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靠着采掘些野菜度日,最后饿死在山里。他们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行为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狼牙山五壮士》歌颂的是现代人的爱国品质,而这《采薇图》则表现的是古人的“尽忠”行为,时代不同,提法各异,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爱国,通过对《采薇图》的欣赏,使同学们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再如:“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再讲中国建筑欣赏时选择了“四合院”,在介绍了“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后,设计了一个提问环节:现在你们一家人,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搬到四合院来住,院里的房间如果由你来分配,那么,谁住正房?谁住厢房?为什么?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正房是长辈居住的地方,晚辈应住在厢房,这体现了我们民族尊老、敬老的光荣传统,这便是我们的“孝”文化,这就是渗透的作用。
2. 在技法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文化
古人通过描绘花鸟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志向。例如“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他做县令时曾画竹一幅并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表达了他身为县令,心系百姓的品质。当他因私开粮仓放粮赈灾而被罢免后,又画一幅竹,并在画旁写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表达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清廉淡泊的人生态度。我觉得教师在讲授国画技法时,应将这些与国画相关的人文故事渗透在教学中,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笔墨技巧的同时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
3. 在工艺课教学中渗透“勤俭”文化
曾几何时,“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常在耳边回响;曾几何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仍在心头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