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社会学批评角度分析《五月麦子》
从社会学批评角度分析《五月麦子》
摘 要 社会学批评家认为,了解作家的生活时代、情感经历和宗教信仰等因素有助于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文从生平、宗教和时代三个角度,用社会学批评的观点分析了海子的《五月的麦子》。
关键词 海子;《五月的麦子》;社会学批评
1989年3月26日,海子的灵魂遁土而去之际,其原本陌生而委顿的形象倏然间悬置于“神州”史诗之上,化身为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最年幼的兄弟”,留下了300万字的书稿、世人的惶惑以及学者的百般策想。晃晃二十年已去,对海子的研究稳定地分布在两个方面, 即对其死亡悲剧的探寻、缅怀与诗歌精神的理解和阐释,鲜有从社会学批评的角度对其作品进行阐释。朱大可曾把海子的死亡比作一次无比凄厉的叫喊,无疑,海子的死亡绝唱过于惊骇而壅塞了其“身后的更广阔的声音”。实际上,在1984年海子在中国政法大学校刊做编辑时,就试图撰写社会学论文探讨人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行为。社会学批评是作家的社会学,描叙作家与社会的外部联系,探讨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艺术、宗教、文化等因素如何约束、压迫、规定人的行为意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作品。本文以海子的《五月的麦子》为例来说明家族、环境、宗教对于诗人的重要影响。
一、乡野出生
海子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他是农民的儿子,15年农村生活体验锻造了他淳朴的诗性气质,也使其对于生命苦难的言说拒斥了中国文人“逍遥”林泉式的自我拯救,而承载了更为沉重的生存现实。《五月的麦地》中那个著名的意象“麦地”,除了向海子迷恋的“瘦哥哥”梵高的向日葵致敬之外,更来源于北方的乡村纪实,因此它从不是“反工业文明”的田园咏唱。1979年以前的农村,麦面是凌驾于杂粮之上的奢侈品,麦子饱含着农民过上高品质生活的向往,麦子之于海子已经超脱了“粮食”的概念,而是饱含了血汗和欢乐,与农民的艰难、期望和心之所系紧密纠葛。“麦子”在海子早期的诗歌创作中总是与幸福和希望联系在一起:“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甚至死亡归乡,在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也是“坐在一束麦子上回家”。“土地”是人类的生存根基,又往往和“忧郁”“死亡” “苦难”“哀伤”等词汇并用,暗示了沉重的生存现实。“麦地”作为“麦子”与“土地”的集合,是诗人立身苦难之中对精神的致力追求。争辩为何海子在选择意象时弃用了“稻田”(海子家乡的主要农作物)而选择了“麦地”,无疑是把海子的乡野气质狭隘地域化,“麦地”较之于“稻田”有一种忍受缺水的干涸的苦难的象征,而将生存作为人生苦难之一的海子在“麦地”找到了共同性。与“麦地”这个早期光明的意象同时存在的是黑暗的现实世界,诚然海子给这个贫困时代注入了灵魂因素,但其建构精神乌托邦的努力在巨大的现实面前显得虚妄而无力,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如意使海子寄心于内心的家园――乡村,那既是一片现实的净土,又是一份精神的认同。然而海子在都市失落后转向乡村寻找家园却也遭受挫折,1989年初,海子回了趟安徽。这趟故乡之行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麦地”、“麦子”是美丽而神圣的,但面对生存,它负伤了,此意象作为他精神的最后栖息地也只能带来绝望。
二、宗教情结
海子的诗歌和生命都充满了神学意义,以至奔赴死路时身边还带有《新旧约全书》。从他后期诗歌的意境与意象都可以看出受《圣经》影响的痕迹。以“马厩”为例,耶酥就诞生在马厩之中,海子多次提到自己在马厩之中,如“我是在马厩里歌唱/是在歌唱”,“就让我歇脚在马厩之中”,“天空是一匹死马,上帝是空空的马厩”、“天空呀/你是不适合/我骑的马匹/我要杀死你/取走马厩之灯”、“我充满着行动/马的声音:被别人雕刻在/一匹死马之尾上/马厩空空/送你一具尸首/盖在头顶/你爪子钻出火苗/你是凶手/你是原来的凶手/一切杀血取火的凶手/你在尸体上跳火如歌/你可知/杀死的是谁,你曾居住的/是什么马厩”、“九鼎封住天门,马厩空空,星星苦苦如肉外之梦/收金刚石于你空空颅骨,用死马盖好”、“只有你/善良的母亲/……是呵,只有你/住在河岸粮仓中,/渔网里、马厩里、户口中/我们都是活生生的马/从你身上牵出”,“一块悲惨的人骨被鹰抓往天上/犹如夜晚孤独的灵魂闪现于马厩/诗歌的豹子抓住灵车撕咬”、“有神私入马厩神私入马厩神撕开马厩之门/神撕开母马/挪动胎位的地方惨不忍睹/合拢的圣杯――我的头骨”等。如果前期“马厩”的意象还带有圣洁和希望的光辉,那么到了后期则演变为一种可怕的死亡景象。冯军旗在《海子:诗与死》中认为海子后期似有憎恨《圣经》的情结,这一情结明显的表现在《太阳》一诗中:“肮脏的书杀人的书戴上了我的骨头/因为血液稠密而看不清别的”。海子希望通过对生命存在本身的揭示从而超越自身达到对众生的拯救,这种诗人使命带有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