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巴斯电影创作“副本”观
阿巴斯电影创作“副本”观
[摘 要]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以其独特的创作构思和影像风格而蜚声国际影坛。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作者性,但其创作观念只是散见于某些文章或访谈,基本上属于“述而不作”。本文根据阿巴斯这些散论,结合其作品的实际面貌,力图整合与还原出阿巴斯的创作观。在他看来,电影创作既要无限接近现实生活,又要利用“间离效果”反观现实生活,目的是通过电影这个副本来探讨生活的哲理,重构现实,消解幻象。“在路上”“麦格芬”、视听语言的极简主义成为他表达的某些具有标志性的特殊手法。
[关键词] 阿巴斯;电影创作;生活真实;副本
2010年,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推出了新片《合法副本》。这部电影不仅代表阿巴斯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也是他多年来创作观念的最佳集合。影片讲述的是一名英国男作家,在意大利进行其新书《合法副本》的推介期间,与当地一位女性古董商人产生交集,两人在艺术馆里一边游走一边探讨各自观念的故事。男作家新书的副标题也正是本片的副标题——“一个好的赝品胜于原作。”这部电影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倒不如说更像是论文电影,它清楚地阐释了阿巴斯的电影创作观念。
阿巴斯电影观的主要核心即在于如何处理电影和生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电影来自生活,是生活的副本;它通过电影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来展现生活的本真;同时借电影来探讨生活的哲理。
一、电影是生活的副本
理解阿巴斯的电影观,首先必须先明确他的电影作品的类别界定。如果说依据非虚构和非表演这两方面来辨识纪录片,那么阿巴斯的电影应属于是剧情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的这种几乎用原生态方式极其朴素地展现生活的剧情片与纪录片的意义区别何在?他的《关于的十节课》《ABC在非洲》又应如何界定其类别?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理解阿巴斯的电影观。
(一)电影创作无限接近现实生活
在阿巴斯看来,电影是表现生活的载体,是生活的副本。这个副本不仅具有存在的合法性,而且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这一观点实际上也是强调了电影与生活之间既紧密又独立的关系。
阿巴斯电影的主题基于日常生活,尤其是简单的常态的生活可以让人思考到真实之外的东西。这种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区别就在于它关注的是人们的灵魂世界,探讨的是人们隐秘复杂的内心问题。
他提出了每个电影作者都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与创作之间的距离。“我向你保证,我在电影里所描绘的伊朗社会比你在电视里看到的更接近真实。一切问题在于你想强调什么:是想引起轰动还是想表现日常生活?”
他启用大量的非职业演员,让他们“扮演他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因为在他看来,一个演员无论多么优秀也无法扮演出另外一个人。在拍摄《橄榄树下》时发生的一件事情正好可以证明他的这个观点。影片中的男主角侯赛因是一位贫穷的文盲,他竭力追求一位家境比他好一些并且读过书的姑娘却屡遭拒绝。当演员侯赛因和电影中扮演“导演”的凯沙瓦尔兹聊起富人和穷人的话题时说,“富人和穷人结婚是一件好事,这样大家就都有房子住了。富人和富人结婚就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拥有两套房子没有什么用处。”“导演”回应他说,“可是他们总可以住一套出租一套吧。”侯赛因听到这个观点时,表情非常复杂,眼中既有惊讶,又有说不出的悲伤与痛苦,似乎忘记了自己正在“表演”,角色与演员合二为一。可以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阿巴斯在演员的表演中捕捉到了生活的真实。
(二)利用“间离效果”反观现实生活
阿巴斯的电影绝不要求与生活完全一致,在这一点上来说,它与纪录片拉开了距离,有着明显的界限。正如他说的,“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正在观看的是一部电影,即使是在看来非常真实的时刻”。正如《橄榄树下》在影片一开始就有演员对着摄影机说,“我就是在本片中扮演导演的人”。
这种间离效果有时用拍摄纪录片常用的“自我反映”的手法来表达,即“将任何涉及电影自身制作过程的方面,如影片的立意、技术设备、拍摄过程本身等展示出来,使观众注意到影片为了传达某种含义而选择和重组事件的人为操作过程,从而解构并质疑影片的中立立场和客观纪实能力”。其目的是让观众与剧情产生隔膜,从而引发观众的进一步思考。
(三)沿着虚构抵达真实
阿巴斯明确地知道电影创作与梦的关系。在他看来,“电影源自梦,帮助我们创造梦,使梦成为可能。如果梦离现实太远,就会丧失梦的本质,只有植根于现实的梦才有价值。就像房间的窗户,当你需要空气时就打开它,当你想关闭时也得能关闭。没有房间的窗户没有意义,梦始终应该跟现实紧密相连,但是没有窗户的房间同样没有意义”。电影创作是虚构的创作,沿着这种虚构,我们可以直抵生活本真。
二、通过电影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展现生活的本真
(一)“在路上”的表意符号
从“蜿蜒三部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