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唱给农民一曲绵绵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真”唱给农民一曲绵绵歌

用“真”唱给农民一曲绵绵歌   摘 要:扎根于农村的周同宾,守护着农民身份的本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书写着农民自己的歌,实现“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和只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理想。周同宾以“真”的音唱给当下农民一曲绵绵的歌,他以自我农村人“真”身份感受的体验,以“真”的口述实录体的形式唱出了当下农村、农民“原生态的自己”, 把形形色色的农民,一个个写下来,为当代做个记录,为后世留下档案。   关键词:周同宾 散文 农民身份 口述实录体 生存方式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推进,中国新的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塑造,无不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农民密切相关。“五四”时期,周作人平民文学的提出,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的建设,40年代讲话精神为工农兵服务的战略意义,50年代的土地改革,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90年代城乡交替转制,世纪初的三农问题。时代每推进一步,无论从政策,还是从文化形态的取向上,农民始终是中国进程中的重大问题。纵观历史,时代的号角总是以农民问题作为一个显形的大问题的解决显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作为反映时代的文学而言,20世纪20年代以来产生的乡土文学,它以旺盛的生命力横穿整个世纪,以压倒一切之势的强势势力成为主流文学的主脉,从不同侧面反映农民、农村生活题材的杰作浩如烟海,滔滔不绝,扑面而来。   在浩如烟海的农村、农民生活题材的乡土文学描写中,小说越来越形成压倒其他三种体裁的噱头而独霸文坛的状况,尤其“散文对现实的东西和国家、老百姓命运的东西反映较少,比如反映百姓的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伤,直击百姓命运的作品。我们在其他方面都可以看到,并且遍地都是,但是在散文作品中看到的很少。散文作品见到的多是亲情、友情和乡情,多是自然风光、风物、人文、历史,多是自我呢喃和自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1]106但是,“离土离乡,已经多年。领的是国家俸禄,过的是城市生活,头上戴着知识分子的冠冕。可身上那些土味,仍然不褪。禀性习性,人格品性,气质气度,情趣志趣,几乎还都是农民那一套”[2]1-2的周同宾作“土文章”,一往情深地吟土地之歌,他以“真”的音唱给当下农民一曲绵绵的歌。周同宾的散文以自我农村人“真”身份感受的体验,以“真”的口述实录体的形式唱出了当下农村农民“原生态的自己。”   一、“真”的农民身份感受   千百年来,贫困、灾难与愚昧似乎与农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农民一向求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家平和日子,却总是无法与现实的贫穷摆脱关系。“五四”新文学传统以启蒙文学的话语把无言沉默的农民放诸于被启蒙对象的位置,“农民的生活、情感、心理诉求只有通过知识分子‘代言’才能实现”。 “作家的价值立场普遍远离农村,缺少农民的生存体验,有着明显的历史预设痕迹。因此,大量的乡土文学中充斥的都是某种回忆式书写,鲁迅式的批判也好,沈从文式的美化也罢,抑或是赵树理、柳青、周立波的不乏意识形态色彩的颂歌式书写,总是‘隔’着‘世界’在看世界的感觉,大众化始终未能从‘化’的表面掘入‘写’的肌理之中。”[3]92,95在农村度过青春期的周同宾18岁离开家乡上学、工作,后来每年都回到家乡体验观察生活,“他的生活习惯、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甚至是思维方式都受到‘乡村文化摇篮’的浸染”。[4]66   在物欲横流,名分、名誉压倒一切的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之下,周同宾守护着农民身份的本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书写着农民自己的歌,实现“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和只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理想。每个农民都是一篇鲜活的文章成就了周同宾“把形形色色的农民,一个个写下来,为当代做个记录,为后世留下档案”[5]268的文学理想。把农村的一种真实,农民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原生态般地似绵绵的歌唱给了中国大地,从而也为周同宾带来了收获。   周同宾在《情歌?挽歌》自序里说:“我是农家子,对农村农民,一直怀有一腔热情。自打学会做文章,开笔便写农村和农民。虽然住进了城,吃上了公粮,心还留在农村。”所以觉得“农村比城市更美,农民比市民风俗更淳,但是农村比城市更贫穷、更落后,农村人比城市人更苦、更累、更少文化而多愚昧”。他进一步以农民口吻说:“咱就是这命,一辈子离不开土,土里生,土里长,土里刨食,死了还睡到土里化到土里。”[5]270这种对土地的执著仿佛看到艾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噙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的深沉”般的壮烈。   二、“真”的文体方式表达   周同宾以农民的体验情感书写着农民自己的故事,为了更宜于再现农民生存的现实状态,他用口述实录体的创新散文方式讲述着来自农民内心真实的声音。谈到获奖作品《皇天后土》创作时,周同宾说“让农民自说自话,说出原生态的自己”。因此,真实是口供实录体生存的基础,而周同宾以这种文体真实地传达出了当下农民的生存状态、情感波动、心理活动、人生命运的转折等等现状,改变了当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