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翻译中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翻译中文质之争与神形之辩 摘 要: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讨论,到了近代被运用到翻译领域。纵观中国传统译论,占主导的翻译思想是重神似不重形似,这与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是传统翻译思想的一次巨大超越。超越了佛经翻译中仅限于语言层面文与质的争论。 关键词:神似;形似;文与质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150-02 在中国近千年的佛经翻译中,文与质的争论一直贯穿其中,只到近代才出现翻译中神似与形似的讨论。翻译中神似形似之争经常见诸于中国古代哲学和绘画理论中。 一、神与形的命题在我国古代哲学、美学中源远流长 庄子在《庄子?渔父》中说:“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意思是“神”是内在真实性的外在表现,神是“使其形者”(《庄子?德充符》)。荀子在《天论》中说:“形其而神生。”范缜也曾论述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梁书?神灭论》)以上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对神与形的论述。 在艺术领域里对神与形关系的论述,始见于西汉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淮南子?说山训》:“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强调了神对形的主宰作用。在绘画中明确提出“传神”概念的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此人画人物画有数年不点眼睛,问其故,他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阿堵”即这个,指眼睛(孙迎春.2001.327)。 我们可以说,就古代中国美学思想而论,“神贵于形,形受制于神”的“以形写神论”从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形成了,如王僧虔(南朝齐的书画美学家),主张“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刘勰的“神与物游”;陈子昂(661―702),反对形式主义的“采丽竞繁”和毫无神志的“游艳”。中国传统美学中这种“神似重于形似”的观点至唐代的司空图而成定论,后世又有苏轼的“形神朔”,严羽的“妙悟说”等。总之,中国古代美学论者大抵是肯定“神似重于形似”的。 二、“神与形”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传统译论中,著名翻译家傅雷把翻译比作艺术,他说:“翻译应当向临画一样。”陈西莹把翻译与临画作比较;英国翻译理论家德莱顿也认为,翻译好比绘画;泰特勒把译者比作画家。在当代翻译理论中很多翻译家认为翻译就是一门艺术,所以,传统美学中的“形神说”就自然被运用到翻译中,在翻译中就出现了“形似”与“神似”说。 在翻译上,形似是指译文与原文在形态、结构、排列、辞格等方面的相似。比较任何两种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可以发现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相同之处,就是翻译上形似的基础。 神似是与“形似”相对的,本为我国古代诗画评语,指诗、画表现出的人物的神态、气韵达到惟妙惟肖的传神的境地。在翻译上,神似是指:必要时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如词汇、语法、惯用法、修辞格等方面的羁绊,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意境。 三、中国传统译论中对“神与形”的论述 (1)在中国传统译论中较早提及“神”的是马建忠,他在1894年的《拟设翻译书院议》提出的“善译”论中指出:“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期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2)最早将形貌与神韵说引入翻译的是茅盾在《小说月报》1921年该刊第12卷第4期发表的《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中提出的,他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在‘神韵’与‘形貌’未能两全的时候,到底应该重‘神韵’呢,还是重‘形貌’?他的回答是:“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其‘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异而保留了‘神韵’。文学的功用在于感人,而感人的力量恐怕还是寓于‘神韵’的多而寄在‘形貌’的少;译本如不能保留原本的‘神韵’,难免要使了许多的感人的力量。再就实际上观察,也是‘形貌’容易相仿,而‘神韵’难得不失。即使译时十分注意不失‘神韵’,尚且每每不能如意办到。可知多注意于‘形貌’的相似的,当然更不能希望失去‘神韵’了。” (3)林语堂提出翻译的“传神”说:“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4)陈西滢提出“形似、意似、神似”说。陈西滢以雕塑作比,说明翻译也有形似、意似、神似三个品级。“最先所说的肖像只是形似,第二类超乎形似之上,无以名之,我们暂且名之为意似,到了最后一类才可以说是神似”。 (5)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在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著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