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小白杨》由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军旅歌曲《小白杨》由来

军旅歌曲《小白杨》由来   《小白杨》是绿色军营人人会唱的一首军旅歌曲,歌曲里唱到的小白杨,生长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一个名叫塔斯堤的哨所里。“塔斯堤”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石头堆”,这个哨所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这颗小杨树是如何种下的,它与歌曲《小白杨》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哨所一名新疆伊犁籍锡伯族战士说起。   惊人相似的故事   这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叫陈福森。1983年4月,入伍刚两年的陈福森回家探亲,和妈妈聊起部队的生活,尤其是自己哨所的生活,他给妈妈讲哨所的风沙大,吃水要人拉肩扛的艰苦生活,还有就是离哨所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坟墓,坟墓里埋着一个叫孙龙珍的烈士。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守边防,激励他们的就是孙龙珍烈士,老妈妈便让儿子给她讲孙龙珍烈士的故事。陈福森告诉妈妈孙龙珍是一位女性,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留下两个孩子,腹中还怀有6个月身孕,是“三代”工作队留下的职工。老妈妈不解什么是“三代”工作队,陈福森就耐心地给妈妈讲边防历史。“三代”就是代牧民耕田、代牧民保管好房屋和财物,孙龙珍做代牧工作,是一名牧工,负责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等待牧民回来。牧民都哪去了呢?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边民受苏联宣传诱惑,1962年4月22日,在没有任何先兆、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伊犁、塔城的一些边民手举“苏侨证”,拖儿带女,高呼:“我们要到苏联去!”滚滚人流如潮水般涌动了三天三夜,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共有边民数万人涌向苏联。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昔日星罗棋布的毡房现在变得寥若晨星,牲畜无人管,田地荒芜,造成大片土地无人种。根据上级指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批干部战士,赶赴边境地区,完成“三代”任务。孙龙珍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做了一名代牧工。农场建立后,她又自愿留了下来,成为兵团农九师第一六一团的一名职工,并把在内地的丈夫也叫到连队来一起放牧。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中苏边境局部紧张转入全线冲突。1969年6月10日一大早,农九师一六一团牧工张成山带着羊群出发了,领头羊低着头,一路追寻着肥美的草滩,不知何时羊群进了苏方单方面划就的、有肥嫩青草的一块“争议区”。等张成山意识到进入“争议区”后果的严重性时,急忙驱赶羊群,就在张成山挥着鞭子驱赶羊群出来时,骑马的苏联边防巡逻兵出现了,把赤手空拳的张成山和5岁的儿子连拉带拽押到车里。   “快来人啊!我们的人被绑架了!”一个牧民看得清清楚楚,他一口气赶回连队求救。战友们操起铁锹棍棒,呐喊着赶来。孙龙珍也操起一旁的铁锹,小姑子忙上前阻挡:“嫂子,我替你去!”“不,我是民兵!”孙龙珍顾不得自己挺着的大肚子,跟着群众往事发地点跑。突然,对方哨所的机关枪响了。   一串串子弹飞了过来,一颗子弹射进了孙龙珍的胸膛,当战友们迎着弹雨把她从草地上抢回来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鲜血渗透了她的衣服,腹中的胎儿还在挣扎……塔斯堤边防哨所的战士,个个义愤填膺,在排长李永强的指挥下,带领哨所官兵奋起还击,把6名苏军及3匹战马当场击毙。   1969年8月,孙龙珍被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就静静地安睡在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小白杨哨所的山脚下。   只要是塔斯堤边防哨所的战士,就能像讲述自己的家史一样讲述孙龙珍这段历史、这段故事。孙龙珍事件和孙龙珍坟墓,已是哨所历史的一部分。   母亲没有打断陈福森的故事,流着泪水在一旁听着,陷入沉思。陈福森到了要返回部队的时候,母亲把10颗自己家里培育好的杨树苗用红布包好,递给陈福森,千叮咛,万嘱咐:“杨树耐得寒,抗得沙,咱家的杨树长得高、长得壮。你要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陈福森听得懂老母亲的意思,老母亲文化不高,一时说不出什么响亮的话,意思是家乡的杨树成排成行,耐得寒,抗得沙,栽到哨所肯定能活了,想家时就看看白杨树,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10颗小树苗带回哨所后,战士们高兴地围在树苗旁,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挖了坑,没有适宜小树苗生长的土,战士们说干就干,二话不说,到离营房20里的地方背回黑土;没有水,战士们就到5公里外背水。战士们刷牙牙膏也不用了,洗衣服时肥皂、洗衣粉统统不用,目的就是要把节约下来的水全都“喂”这10颗小树苗。但由于生存条件太恶劣,这10颗小树苗只有离哨所近处背风的一颗活了下来。这是生命的奇迹,战士们爱护这颗小白杨形同爱护自己的生命,在战士们的呵护下,这颗小白杨而今已是参天大树了。   官兵们栽种小白杨和悉心照料小白杨的故事被哨所一名小战士写进了日记,其中就有“小白杨与我一起守边防”的句子,当哨所办宣传板报时,这篇日记被抄在了黑版报上。   由于《小白杨》歌曲描写的意境与塔斯堤哨所小白杨的故事惊人的相似。所以随着歌曲的流行塔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