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亲们脱贫我不走
乡亲们不脱贫我不走
“无功少过安然退,品茶弄孙享天伦。精准扶贫事未尽,扶贫帮困勤咨询。”2015年6月25日,60岁的国家电网陕西榆林供电公司干部张雷威正式退休。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首小诗,谦逊地总结了自己16年难以割舍的扶贫情结。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16年里,他足迹遍布榆林神木、吴堡、米脂等6个县区的沟梁峁岔。
16年里,他写下了50多万字的扶贫笔记,总结出一套“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精准扶贫方式。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感慨地说:“老张真是扶贫的内行。”
16年里,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投入社会扶贫事业,为此他曾愧疚地说:“挺对不起家人。”
2014年,张雷威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把村里当家,群众就是亲人 ”
怎么和农民打交道?这是很多扶贫干部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张雷威说:“把村里当家,村民就是亲人。???
2003年春,张雷威来到神木县芹菜沟村扶贫,村民刘爱田怀疑地问:“老张,你也是应付一下就走吧?”张雷威斩钉截铁地说:“乡亲们不脱贫我不走。”
老乡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扶贫干部真的不一样:他把铺盖卷搬到村头的废弃学校,自己动手换玻璃、盘土炕,还置办了灶具。安顿好生活后,他套上骡车,白天上山挖苦菜,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晚上找村民,三三两两拉家常。
“老张锄地拔草,没有一点官架子。”65岁的村民解礼兴回忆,张雷威从不把自己当外人,说话以“咱村”为先,逢到饭点,村民吃啥他吃啥。上炕盘腿,没有凳子就蹲下。渴了,水缸里的大勺端起就喝。
曾与张雷威一起扶贫的张棣说,张雷威最让人佩服的就是实干精神。因为他知道,扶贫干部不仅要能和群众打成一片,还要能办成事。
16年扶贫,张雷威并不限于弄几个项目,只要是村民的事,他全是一副热心肠。有人到城里看病,他帮忙联系。村里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他按当地习俗去搭个礼。渐渐地,老乡们都把老张当成了自家人,谁家婆媳闹矛盾,找他调解;谁家杀猪,上门请他去吃杀猪菜。
“我有好几个娃在外打工,捎回来的钱变不成水,是张雷威帮我们把自来水抽上山,他比亲人还亲哩!”吴堡县薛下村的薛耀时老人对9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那天,他锄完地回家,看到张雷威拄着双拐,腿上打着石膏,在村口检查饮水管道。
原来,张雷威下乡时一脚踩空,脚骨三处骨折,石膏才固定了27天就在家里再也躺不住了,他瞒着家人,偷偷跑回了村子。张雷威说:“薛下村的饮水工程到了最关键时刻,如果耽搁了,之前的苦和累就白受了。”
如今,薛下村用上了自来水,可由于耽误了治疗,张雷威的脚落下终身残疾,从那时起,张雷威就一直跛着脚奔波在乡下。妻子尚翠霞忍不住埋怨:“为了扶贫,你连命都不要了!”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办法总比困难多
张雷威扶贫点子多、看得准、有思路,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张扶贫”。张雷威发现,扶贫要做好,不能把资金一发了事,要帮村民设计致富思路,选好致富项目,这样才能挖掉“穷根”。
李永斌、李长占是米脂县七里庙村村民,兄弟俩一直琢磨着种香菇,又担心风险大。张雷威看出他们的顾虑,2015年5月带着兄弟俩远赴山西参观香菇种植。当看到一个大棚年收入5万元后,兄弟俩终于打消了顾虑。
一路上,张雷威给他们管吃管住,开支1600余元。同行的人想不通:“凭什么他们种香菇发财,国家给垫钱?”
“一个人富了,往往能带动一群人。”张雷威有更长远的想法,让兄弟俩牵头成立一个蘑菇种植合作社,能解决村里好几户高龄贫困户的生计。
“守着黄河没水吃”一直是吴堡县下山畔村世代面临的尴尬。这里的红枣个大、味甘、色艳,远近闻名,却受制于缺水,产量一直上不去。
时任村支书丁爱国回忆,张雷威看准了症结,找来经费在塬上修建了15口集雨水窖。现在,下山畔村每年稳定产枣75万公斤,被省政府确定为“一村一品”省级示范村,当年修建的15口水窖派上了大用场。
精准扶贫还需要改变传统,引进好的思路和方法。吴堡县车家塬村养蚕历史悠久,2008年以前,村里还是一家一户的小作坊土法养蚕,蚕丝品质不好,相关产业一直发展不起来。张雷威找来县蚕桑站技术员,在村里建了个小蚕培育室,采用电加温加湿,避免了传统火炉温度不匀、漏烟熏死蚕苗的问题。
张雷威还借鉴烘烤红枣的原理,在车家塬村建起了双轨车的烘烤加工房,一天可烤1000多公斤蚕茧,又白又亮。他又建议县政府把桑树种植扩大到周围六个村子。如今,车家塬村自办起蚕丝加工厂,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
吴堡县深砭焉村是个传统的养羊村,但由于饲养方式落后,品种退化,严重影响了村民养羊的积极性。张雷威从辽宁调配了三只纯种白绒种公羊,分配给养羊示范户,开展标准化养殖。在示范引领下,全村存栏羊近900只,仅养羊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