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面人赵面塑情三代传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面人赵面塑情三代传承

上海面人赵面塑情怀三代传承 国家级非遗“上海面人赵” 中国论文网 /6/viewhtm  赵艳林的父亲就是人称“面人赵”的赵阔明。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是艺术性很强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中国面塑又叫江米人,俗称捏面人,是清代晚期从民间糕团装饰演变而来,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面人赵”指的就是赵艳林的父亲赵阔明。上海“面人赵”现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赵阔明是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人。他自幼父母双亡,伶仃孤苦,以拾破烂、戏院里当武丑、市场当苦力、叫卖烧饼为生。1918年,19岁的赵阔明靠80枚铜元,从北平步行到天津拜了一位韩姓的师傅学捏面人,掌握了捏面人的基础技术。不幸的是师傅没多久便去世了,他又独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他再次步行回北平,白天拉黄包车挣取生活费,夜间在油灯下研究面塑,并向糕团铺师傅学捏糕团技艺。赵阔明捏的面人造型精美,他也渐渐被人所熟识。32岁时,赵阔明在天津被人誉为“面人大王”。   但赵阔明的追求不止于此,听人说起上海的热闹繁华,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赵阔明来到大上海闯世界。他从摆地摊出售面人开始,一直卖到静安寺,最后在南京路永安公司有了自己的专柜,成为上海人公认的面人第一高手,也从此有了“面人赵”的称号。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机遇。赵阔明就是在每次机遇出现的时候,牢牢把握住了。在上海小街巷摆摊的时候,赵阔明的技艺吸引了一个人。这个人连续几天都来看赵阔明捏面人。专心致志的赵阔明几天后终于发现了这个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人。两人交流后,赵阔明惊讶不已,因为眼前的这个人居然是上海滩有名的泥塑艺人潘树华。潘树华见赵阔明技艺了得,收他为入室弟子。有了名师指点,赵阔明的面塑技艺又更上了一层楼。潘树华欣赏赵阔明的才华和为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赵阔明吸收潘树华的艺术之长,终成为全国著名的面塑艺术家。   自从在永安公司有了一席之地,赵阔明迎来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然而,战火在全国蔓延,人们为了生计奔波,没有人有闲情欣赏面人了。而且面人的原材料是当时紧缺的面粉,连饭都吃不饱了,哪里还有面粉捏面人呢?   赵阔明听说北方面粉充裕些,就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去了北方,毕竟那里是他的老家。可是到了北方,他发现情况还不如上海。那段艰苦的岁月,赵阔明虽有一技之长却不能养活全家。一家人在东北苦熬了8年,挨饿受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赵阔明带着全家重回上海,他凭着精湛的面塑技艺,成为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代工艺美术大师。   赵阔明对面塑艺术的贡献在于他对传统面塑技艺的改革。在改革面人造型和色彩的同时,赵阔明还攻克导致面塑损坏的断裂、霉变、虫蛀的三大难题。经数十年努力,上百次试验,他终于延长了面人的保存期。他所研制的配方,能使面人保存十年以上,成为一种有保存价值的艺术品。 女儿成了“面人赵”第二代传承人   赵艳林是赵阔明的长女,从小跟着父亲学习面塑。然而,最初赵艳林并不愿继承父亲的衣钵。她小时候想当医生,救死扶伤,因为她和父母一起经历了战争年代,她也曾看着父亲空有技艺却无人欣赏。这个念头直到她18岁那年突然有了改变。时至如今,赵艳林对于自己念头转变的具体原因依然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或许是因为年少的她骨子里被那些在父亲手中如魔术般变出的小面人们所吸引。1959年,19岁的赵艳林跟随父亲的脚步,真正踏进面人的世界。   这年,赵艳林进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初始的三年学徒经历在赵艳林眼中是无比幸福的,尽管她每天至少花费8个小时练习面塑,除了学习捏面人,书法、国画等技能学习起来更是一概不能偷懒。因为逐渐开始痴迷捏面人,凡是与之有关的事情在赵艳林眼中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还在当学徒的她就跟着父亲一起在上海各大少年宫义务教孩童捏面人,在教导别人的同时巩固自己的技艺。这个习惯,赵艳林坚持了整整40年。即便日后,她的作品被当作礼品先后送往60多个国家,她成为一代面塑大师,依然坚持休息日为孩子们上课,用以换取捏面人事业的传承和孩子们脸上的笑容。   因为天赋聪明又肯下苦功,学习不久,赵艳林便掌握了面塑的要义,开始在各大工艺美术展览中频频亮相。赵阔明眼中的这个大女儿是个特别肯钻研的好姑娘,他能做到的她也能做,不仅把他的技艺传承了下来,还不断出新,真正做到了艺无止境。   1981年赵艳林初出国门,到美国休斯敦参加传统民间节日。她的现场表演引来了狂热追捧,几乎每捏出一个面人都引来一阵欢呼。有一位80多岁的美国老人带来了用一层层棉纸包裹的面人,说是他在上世纪30年代从中国有名的面人大王那里得到的,想请她修补一下。赵艳林一看,那些寿星、渔翁、葬花的黛玉等等,正是父亲的作品。原来父亲的作品早就被带出了国门,还被人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