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曲三根扁担挽救了个曲种
一曲三根扁担挽救了一个曲种 如果您喜欢莲花落,对胡兆海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一曲《三根扁担》不但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也将绍兴莲花落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他一生满载殊荣,在莲花落的创新和育人方面成就卓越,堪称莲花落新一代领军人物!今天,让我们再度走近这位艺术家,聆听他不平凡的一生!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爱好――播下曲艺的种子 1949年10月,胡兆海出生在浙江绍兴。他从十岁开始就喜欢听绍兴地方曲艺,经常在老家门口的茶馆里听老艺人唱莲花落。十三岁时,绍兴曲艺团招人,他参加了考试,因为个子长得太小,未被录取。然而他并没有灰心,继续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五岁那年,他考中了绍兴第三届曲艺班。 当时的老师、领导对莲花 落都比较轻视。后来,因种种原因,曲艺班解散,胡兆海开始到乡村支农。这期间,他发现当地的农民很喜欢莲花落,于是,他就在绍兴农村里唱莲花落。“文革”开始后,他和汪嘉宝、丁义洪组织了一支队伍经常到农村去演出。当时他们三个年轻人的岁数加起来刚好六十岁,村民看到他们就说:“六十岁来了,六十岁来了。”但由于当时演出需要有介绍信,而他们想得到一份介绍信又十分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冒着被民兵驱赶或捉拿的风险,走村串落,偷偷摸摸演出,有一次还被抓进“学习班”学习了四个月。此后,胡兆海便停止了演出,但心底对莲花落的喜爱始终没有改变。 执着――筑起艺术攀升的阶梯 几年沉浮,让胡兆海认识到,艺术的提升需要执着追求的心,更需要专业院团熏陶。1972年他考入上虞“连心队”唱越剧。当时,一个姓姜的局长听了他的演唱后觉得很好,想把他“挖”走。可后来办手续时,要求招本县户口。为了挚爱的事业,他想了个办法,“倒插”到上虞。当时虞章镇有一户人家,只有两个孤老夫妇,没有儿女。他就“过继”到他们家,给他们做儿子,把户口迁到上虞。后来“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有文件要求,凡是知青一律不得录用。面对希望的再次破灭,胡兆海能做的只有坚持和等待。又过了几个月,绍兴县文化馆恢复了莲花落演出。他听到消息后立刻跨上自行车骑了一百多里路赶到绍兴,可文化馆里负责莲花落的同志说只有绍兴本地户口人可以学唱,没有户口,只能在这里“教”莲花落。于是他开始教唱《三根扁担》,可是他教的两个演员的演出让文化馆的领导看了后都觉得不满意。过了几天县里的领导也要来看这个节目,这直接关系到莲花落的“命运”。文化馆的领导非常重视,为确保万无一失,决定让胡兆海出演。 对于当时只是个“临时工”身份的胡兆海来说,压力空前。这样的临危受命会给他和他深爱的莲花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无人知晓!甚至有可能会成为莲花落的罪人。“演出当晚,县委、县政府、县文化局的领导全部来到文化馆观看。我的《三根扁担》演完后,可以说轰动了全县。各级领导坐下来开会,问起我的情况,并当即表态,把我的户口迁到城郊区,并安排在城南食品厂工作。我白天去城南食品厂上班,晚上到文化馆业余演出。后来《三根扁担》经过广播台在国庆期间的播放,全绍兴几乎家喻户晓,很多人都会唱。” 这次演出的成功,不仅仅是胡兆海个人的成功,也是莲花落的成功,甚至是浙江曲艺的成功。也正因如此,1973年8月绍兴就恢复了曲艺团,为今后莲花落的传承,乃至浙江省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翻开了新篇章。 创新――成就事业的辉煌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莲花落都是在改革创新中发展进步的。“莲花落是逐步发展的:1970年是《三根扁担》,但那时的莲花落很古板,就算情节很紧张也有很多缺陷。所以我们从1970年开始就不断改进,把原来拖泥带水的东西去掉。1976年,我排了一个新的莲花落《常青指路》,到北京去演出,这是绍兴莲花落第一次过长江。改革开放后,传统戏也可以演出了。我根据《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改编出第一支传统戏,排出来后很受欢迎,在上虞剧院一共演了二十多场。1982年,我带着新作《回娘家》去苏州参加全国汇演,演出很成功,获得了优秀节目创作和表演一等奖。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我们的节目《姑娘上门》排在刘兰芳后面,当时我感觉压力比较大,因为那时她已经很出名了,而我们的莲花落是绍兴话,北方人又听不太懂,所以我临时又加了几句词。我一上台就说我们绍兴有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绍兴人说普通话......’”谈到这些,胡老师津津乐道,似乎把我们带到从前那段美好的时光。成功的背后包含了胡兆海对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改革创新勇力,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传承――让艺术之树常青 在艺术的道路上,胡兆海几乎得到了所有殊荣,唯一没有得到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在问及这个问题时,胡老师轻松一笑:“当年曲协领导还有其他很多人都邀请我参加牡丹奖,说凭借我的实力参加就能得奖,但都被我婉言谢绝了。我觉得我得到的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PLC―Q―TOF―MSMS快速分析苁蓉总胶囊化学成分.doc
- Unit7 How uch are these socks Section B 2a―2c教学设计及反思二.doc
- 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 Unit游戏开发课程一体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doc
- Uplanthouse从热爱到售卖慢生活.doc
- USB Key在PKI体系中应用研究.doc
- Using Student―centered Strategies to Engage College learners in the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e Classroom in in TCM University.doc
- UVH2O2降解水体中磷酸三1,3―二氯―2―丙基酯研究.doc
- U型副构架铸造工艺改进.doc
- U―S合作模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