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冯延巳、晏殊词艺术手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析冯延巳、晏殊词艺术手法

辨析冯延巳、晏殊词艺术手法   摘要:冯延巳、晏殊作为小令派代表词人,他们的词风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但由于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他们的词又呈现出各自的风格。本文试从艺术手法方面辨析两人词的异同。   关键词:冯延巳;晏殊;词;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比较冯延巳《阳春集》和晏殊《珠玉词》,很容易发现他们所采用的题材大多停留在花间派词的范围,词作内容多局限于闺阁园亭之景、相思怨别之情。王国维评价冯延巳词“不失五代风格”,而晏殊的词也被人认为“在内容题材上,表现形式上均无根本性变化,所叙写之情事,大多仍不离伤春怨别、花间樽下。”这就说明了晏殊词与冯延巳词在艺术手法方面有一定的继承和相似性。   然而,南唐行将亡国的危殆形势,使得冯延巳等词人产生了鲜明的忧患意识。王国维用冯延巳《菩萨蛮》中的一句“和泪试严妆”评价冯词,道破冯词的悲剧底蕴。晏殊则不同,他少年得志,可谓善世处太平。两者内心忧患意识和词境的差异,注定了他们内心情感的差异需要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   一、冯、晏艺术表现手段相似,多用借景抒情   1.情与景的统一   情景交融,是诗词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词人在景物描写中将表现主观情感的词附着到具体景物上,这类词也是词人真实情感的点染,做到了将景与情的统一。这在晏殊、冯延巳词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如《踏莎行?细草愁烟》:“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一个“愁”字,一个“怯”字,看似写花草之感,实则通过“愁”和“怯”表露出词人内心凝重的愁思,做到了客观景物的情感与词人主观情感的合一,使得词人的愁思心绪温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又如《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同样将菊、兰着上人格化情感,实际是写目及此景的女主人公此刻的哀愁。再如《玉惜春?绿杨芳草长亭路》:“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均通过白描式的景物描写,物态心情,尽收于此。   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冯延巳的词中也很常见,再加上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得他内心的情感更加复杂。李清照曾评价冯延巳的诗为“亡国之音哀以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云:“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这些评价都指出冯词伤时感怀的特质。如《鹊踏枝》:“香印成灰,碧坐浑无绪”,“香印”、“灰”表现一种冷寂的氛围;《临江仙》:“冷红飘起桃花片,青春意绪阑珊”,桃花片都凋落了,在风中被吹起,又是一番凄冷的场景;《应天长》:“一夜万般情绪。朦胧天欲曙”,凄冷的夜,临近黎明之际,这黑暗放大了作者惆怅的情绪。在他的词中,这种情调低沉的词语触目皆是,通过这些意象、景物来表达情感。   2.情与景的对立   在情景的配置上,晏殊、冯延巳都善于用逆向配置法。逆向配置是客观景物的情感与词人的情怀相对立,加倍写出了主人公的愁情。面对欢乐之景,尚且苦闷,那悲哀之景,其苦闷更可想而知。   晏殊词中,词人将客观景象注入自己的主观感情,好像在与客观景物对话,而客观景物并不理会他的情怀,任自独行,面对俏皮贪玩的景物,词人流露出一种无力改变的无奈。如《踏莎行?细草愁烟》:“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这首伤春怀人之作以感叹口吻作结,点出了垂杨与词人的两种心境、两种情怀,形成了心境与情怀的相互对立,留下的便是词人那份深远的怀思怅惘之情。同样的写法见《踏莎行?小径红稀》:“春风不解禁杨花,漾漾乱扑行人面”,春风不禁杨花,使杨花零乱扑面,面对暮春景象,词中并无衰颓情调,而是显得很富生趣,极具主观色彩的动态感暗合了词人淡淡的惜春情怀。   冯延巳词中,常常喜欢用明媚灿烂的春景来写悲哀的情绪。如《鹊踏枝》其二:“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首词借景写情,因情造境。以“闲情”、“惆怅”、“新愁”等危苦烦乱的情绪贯注全篇,沉郁顿挫,表现了词人久积心中,排解不开、拂之还来的惆怅情绪。正是春天的欢快与喜悦和寒冷的惆怅与苦闷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了词人对现实的美好景物的短暂欢乐与高兴不能释怀的内心的长久的不安与痛苦。总之,《鹊踏枝》十四首是以欢乐之景写悲哀之情的典型词作。   二、冯、晏艺术表现手段不同,冯词善寄托而晏词多含蓄   含蓄与寄托作为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钱钟书曾这样论述:“诗中言之而未尽,欲吐复吞,有待引申,俾能圆足,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一事也。诗中所未尝言,别取事物,凑泊以合,所谓‘言在于此,而意在于彼’,又一事也。……含蓄比于形之于神,寄托则类形之与影。”   关于冯词,冯煦说:“翁具才略,不能有所匡救,危苦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