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议论散文阅读
古代议论散文阅读 古代议论散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是我国古代文章的轴心。所谓“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多体现在古代议论散文中。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议论散文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了。“诸子百家”的文章都属于古代议论散文的范围。如语录体的《论语》《孟子》等,这种议论散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另一种是论文集形式的《墨子》《庄子》《韩非子》等,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古代议论散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于多样化,主要有论(《过秦论》《六国论》等)、说(《师说》《捕蛇者说》等)、辩(《讳辩》《桐叶封弟辩》等)、原(《原道》《原君》等)、书信(《答李翊书》《答司马谏议书》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等)等。 我国古代议论散文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二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为文者不可不学。 阅读古代议论散文时,学生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从了解时代及作者入手 分析一篇古代议论散文,必须了解作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因为即使是同一时代的作者,由于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得他们的作品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另外,作品是随着作者思想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必然具有思想上的差异。 因此,分析一篇古代议论散文,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情况以及作者在特定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等。 二、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 古代议论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来写某一件事或论述某一问题。因此,一篇古代议论散文的结构取决于它的主题思想的逻辑结构。为了把握思想内容的逻辑结构,就要在弄懂字句、疏通章节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的逻辑分析。 学生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文体特点。如“论”是析理推论的古代议论散文,相对来说要求逻辑清晰,论证严密;“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古代议论散文;“辩”的文体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论证某些事实;“原”是探源的意思,即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的考察和探讨,理论性比较强。只有从这些不同类型的古代议论散文的结构入手,才可以让我们更方便、更直接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三、从分析艺术形象入手 许多古代议论散文是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地描绘来阐述观点的,那么分析这些艺术形象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分析古代议论散文的艺术形象,就是分析其中例证的特点和表述。如韩愈的《原毁》,其客观形象就是文中用形象化方式表述的例证。它的正面例证是那种见贤思齐的人物类型,反面例证便是几种妒贤嫉能、党同伐异的人物类型,正反对照,反复比较,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诽谤的缘由和丑恶。又如欧阳修的《与高司谏书》,信中正面批评揭露谏官高若讷文过饰非,颠倒黑白,“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但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高若讷的丑恶嘴脸,而是反复论述高若讷的行为动机和后果,论证高若讷不是真君子、好谏官,揭露他品质的卑劣、内心的肮脏。 四、从分析文章语言入手 中国古代议论散文在语言上的主要特点是文字简约,读之常有字字珠玑之感,同时又极富魅力,哲思妙语俯拾皆是,很值得学生用心品读,细细咀嚼。 作者用语言进行创作,读者从读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最后要欣赏它的语言艺术。由于古代议论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掌握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训练一】 深虑论 □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畿,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