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刺激与煎熬中等待
在刺激与煎熬中等待 投资B股14年,赚了几万美元,张杨经历了B股市场太多的刺激和煎熬。先是当了8年的“地下党”,后因为政策放开而走地上,但在一轮大涨之后又陷入了无尽深渊中。如今,张杨最期待的是早日解开B股市场命运这最后的悬念。 2007年1月11日,B股市场迎来了令人难忘的一天。就在这天沪深两地交易所的许多B股均已涨停价报收,连上证B股指数也一度涨停。张杨那天正在上班,一个朋友的电话把他的心一下子拽到了证券市场:“B股又有动作了!”电话里的声音充满了激动,但张杨只淡淡地笑了一下,因为10多年来,他已经历过太多这样的“刺激”了。 找到张杨还真不是一件易事,玩股票的人有许多,做B股的人也不少,但要碰到一位真正在B股市场跌打滚爬了14个年头的投资者,这可真让记者犯了难。最后终于通过一位“内线”朋友的引见,记者得到了张扬的电话。开始他并不愿接受采访,但记者的一句话最终打动了他: “我们是为了让你见证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段发展历史。” 从“地下”到“地上” 一个寒冷的早晨,记者早早地来到了约定的茶坊,张杨早已坐在了那里。这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人,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我就是张杨。”他说。开门见山,我们的话题直奔B股。 “我以前是‘地下党’,不过自2001年B股对内地居民开放后,我也脱胎换骨,终于从地下来到了地上,光明正大了。”张杨进入B股市场是在1993年,当时有一种冲动让他觉得B股是座待挖的金矿。不过那时政策规定,B股的买卖对象只针对境外人士。怎么办?张杨钻了个空子,他找了个长期居住上海的境外人士做“替身”,用别人的名字操作起了自己的B股。“那时可供选择的股票并不多,主要就是一些上海本地股,像真空、二纺、氯碱、冰箱等。”张杨淡淡地说着。 “一直用别人的账号炒股终究有些忐忑不安,万一发生了什么变故可麻烦了。再加上当时买入的股票也套住了。”回忆起10多年前的往事,张扬似乎显得有些疲惫和无奈,“大概是像我这样的人太多了,终于有一天,证券公司突然说用自己的身份证也能开户了,我终于有了一个C开头的账号,将所有的股票划到了自己的名下。” 能够用自己的账号做B股自然使张杨踏实了不少。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再为自己的“身份”担忧了。“但好景不长,”说到这里张杨叹了口气,“具体什么时间记不清了,好像是在1997年过后那段时间,证券公司贴出了一则公告,称接到通知要对B股账户进行清理,用身份证开户的将来只能卖出不能买入,这可着实把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但任何事情总有可变通的地方。当时有一条规定是,如果投资者持有护照就可不受此限制。巧的是张杨刚好办了一本护照。“后来虽然对这事证券公司也不太提起了,但来来去去的折腾总让我感到有种偷偷摸摸之感,好像是在搞地下工作。” 让张杨不安的除了自己的“身份”之外,还有就是他经常要与“黄牛”打交道。“一直以来,上海炒B股的资金规定必须是美元现汇,于是在现钞和现汇之间就出现了黑市交易。一些‘黄牛’就游走在投资者之间进行着资金的划转。”张杨说得有些无奈,“但我们也不得不依靠他们。” 真正的曙光出现在2001年2月19日,那一天国家宣布了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而张杨也终于从“地下”走到了“地上”。但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已经走过了“八年抗战”的历程。 在漫长的下跌中煎熬 “这么多年来,做B股最大的感触是什么?”记者慢慢地把话题引向深入。“那是煎熬与过敏。”张杨抬头看了看我继续说,“过去的B股市场有一个特点,跌的时候股价‘深不可测’。而且投资者都非常过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联想到是否又要出什么新政策了。”张杨的话是不错的,从1992年股票认购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暴富神话使许多人都有了“认购证”情结,于是B股的对境内居民开放成了许多投资者追逐的目标。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最初的投入是10000美元,这还是高价从“黄牛”手里换来的。 但张杨的投资换来的却是漫长的等待。B股从1993年开始就不断下跌,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外币资产”不断缩水。终于在1994年他迎来了自己B股投资生涯的首次胜利,那时他把手中股票都换成了新锦江B股。“我看中的是新锦江的酒店资产,后来这只股票出现了一波行情,随着B股指数冲过100点,我也一举扭亏为盈。”但B股的行情是短暂的,过后不久市场又陷入了平静,B股指数也长期在50点左右徘徊,“第二个高点出现在1997年,随着A股市场的不断上扬,B股指数也再次上涨到了99点。”张杨说着摆了摆手,眼中露出了兴奋的光芒,“那一段时间我的‘手气’不错,股票市值也超过了25000美元。”但令张杨没有想到的是,幸福的背后却是无尽的深渊,“我没有收手,用全部资金买入了二纺机B股,每股0.20美元,别人说这是低价股,还有很大潜力。”听得出,这段经历对张杨来说是刻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