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诊断中应用价值.docVIP

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诊断中应用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诊断中应用价值

MRCP在先天性胆管囊肿诊断中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张自民,男,主治医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放射科。【摘要】目的 分析先天性胆管囊肿的MRCP影像表现,旨在提高认识MRCP对本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50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先天性胆管囊肿影像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轴位平扫及MRCP成像。结果 胆管囊肿I 型21例,II型 5例,III型6例,IV型13例,V型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薄壁囊状扩张,直径2~6.0cm。结论 MRCP能够显示胆管树的全貌,多角度、多方位显示囊肿与胆管树的关系,有助于胆管囊肿的分型,成为胆管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胆管水成像(MRCP);分型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422-01      先天性胆管囊肿实际是胆管的囊状扩张,系先天性的胆管壁发育不良所致,是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少见病因, 多数病例在术前难以确诊。随着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本病诊断的正确性有了很大提高。笔者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3年以来共收治50例经MRCP明确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的胆管囊肿,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50例,男12例,女38例,男女之比1:3.2,年龄 6~62岁,平均年龄21岁。临床表现为腹痛45例(90%),发热26例(52%),黄疸20例(40%),右上腹包块10例(20%),胆管炎12例(24%),同时具有腹痛、 黄疸、腹部包块三联征者9例(18%)。术前影像检查方法及确诊情况: B超42例(84%),CT45例(90%),MRCP50例(100%)。所有病例均采用 GEsigan1.5T超导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检查,检查前禁食8~10h,先做MR轴位平扫,然后做MRCP,MRCP采用屏气SS-FSE技术,3D、MIP后处理。   2 结果   根据 Todani [1] 分类: I型,胆总管囊肿,又再分IA(囊状型)、IB(节段型)和IC(梭状型);II型,胆总管憩室;III为局限在十二指肠壁内段的囊状扩张;IV型,多发胆管囊肿,IVa 型为肝内外多发胆管囊肿,IVb 型为肝外胆管多发囊肿;V型,单发或多发肝内胆管囊肿,又称 Caroli病。根据Todani分型:I型21例,II型5例,III型6例,IV型13例,V型5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囊状扩张,直径2cm~6.0cm,大多数形态呈类圆形、梭形及柱状。   3 讨论   3.1磁共振胰胆管成象(MRCP)是利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使胰胆管显影,即利用MR重T2效果使含水的结构显影,而胆道内的胆汁含大量水,具有极高的质子密度,具有长T2驰豫特点,胆道周围的组织具有较短的T2驰豫,因而利用此技术突出胆道信号,抑制胆道周围组织信号使胆道显影。此技术无创伤性,不需造影剂,而且可以显示一个完整的扩张胆管系统,其对胆道系统病变的诊断价值越来越被临床认可。   3.2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是一种以先天性胆道系统扩张为特征的病理表现,其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关于CC胆总管壁薄弱和远端胆总管梗阻的病因,比较流行的为胰胆合流异常学说,即胆总管和胰管汇合于十二指肠壁外,形成较长的共同管,Oddi括约肌失去作用,导致胰液反流入胆管,胰酶作用产生胆管炎症、扩张及瘢痕形成,使其薄弱而发生扩张。支持此观点的根据是这类患者胰胆管合流异常10%~58%,但不能解释单纯性肝内胆管囊肿。Caroli认为肝内胆管囊肿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胆管畸形, 囊性扩张可发生在肝内外胆管任何部位。一般认为[2] ,本病是由胚胎早期胆管上皮增殖不平衡,空泡化不均匀,远端狭窄,近端管壁脆弱而形成了囊肿;胆胰管合流处形成过长, 通道局部缺乏括约肌, 导致胆胰液互相反流;胆管先天性薄弱,胆道内阻塞引起胆压增高,以及胆管的某一部分神经原缺乏、致张力低下形成扩张,犹如先天性巨结肠一样。   3.3本病好发于儿童,女性多见。本组女性38例,15例小于10岁,65%在10岁内出现症状。本组病例大多数有右上腹痛、黄疸、腹部包块等典型的胆总管囊肿临床表现。有作者概括胆管囊肿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女性、腹痛、黄疸和上腹包块四联征,但临床完全具备者少见, 故缺乏特异性。婴幼儿、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症状可隐匿,常误诊为胆道感染、胆石症。所以对反复出现的上腹部不适,胆道感染及复发性胰腺炎患者,应该进一步行MRCP检查,除外先天性胆管囊肿病变。   3.4比较影像学: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本病的诊断率得到了显著提高。B超为首选,尤其对新生儿是唯一的检查方法,且可重复检查和动态观察;CT可清晰地显示囊肿的部位、大小、类型;ERCP对选择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