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腭裂后腭咽结构特征分析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腭裂后腭咽结构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后腭咽闭合完全患者生长发育期腭咽结构特征与腭咽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例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完全患者(T1组)、14例Langenbeck法修复不完全性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T2组)及正常人13例(对照组)进行鼻咽纤维镜检测和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比较3组间腭咽闭合度、软腭长度、咽腔深度、Adequate ratio(软腭长度/咽腔深度)的差异,分析软腭与咽后壁接触点PPW在腭咽三角的位置关系。结果 T1组18例患者腭咽闭合完全;T2组有7例患者腭咽闭合度达到70%,5例为50%~70%,2例在50%以下。T1组软腭长度、Adequate ratio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腭咽结构图与对照组相似。T2组软腭长度和Adequate ratio分别为(22.9±2.3) mm、0.95±0.14,均小于T1组[(25.7±
2.3) mm、1.43±0.26]及对照组[(29.9±2.7) mm、1.45±0.2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W点在腭咽三角的位置相对于对照组偏上。结论 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后腭咽闭合完全患者的腭咽结构与正常人相似;Langenbeck法修复术后腭咽闭合不全患者表现为咽腔过深,Adequate ratio值小于1.0,整个腭咽三角呈逆时针偏转上移的特征。
[关键词] 腭裂; 腭咽闭合; 腭咽形态; 头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 R 782.2+2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5.007
目前国内对腭裂术后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 competence,VPC)机制的研究较多,多是从手术年龄、手术方法、腭裂类型等方面推测影响腭咽功能的因素。对于腭咽区域相关组织结构的平衡、协调与腭咽闭合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笔者[1]曾对两瓣法修复术后成年期腭咽闭合不全(velopharyngeal incompetence,VPI)患者的腭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证明腭咽结构之间的不平衡性是导致VPI的可能原因之一。本研究进一步分析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后腭裂患者生长发育期腭咽结构的特征,探讨腭咽闭合的机制,为临床更好地应用该术式以获得良好的腭咽功能和语音效果[2]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择2006年7月—2011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治疗的不完全性腭裂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中,18例为采用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后腭咽闭合完全的患者,设为T1组;14例为采用Langenbeck法[3]修复腭裂术后存在VPI的患者,设为T2组;2组的随访时间为2~5年。另外选择正常健康的儿童13例作为对照组,要求发音清晰,听力正常,无唇腭裂及明显的颌骨发育畸形,未接受正畸治疗。T1组男10例,女8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7.4岁;T2组男8例,女6例,年龄6~10岁,平均年龄7.3岁;对照组男7例,女6例,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2岁。
1.2 手术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Sommerlad腭帆提肌重建术方法简介:沿腭裂的裂隙缘切开口腔黏膜层,牵引翻起口腔黏膜瓣,暴露肌层和鼻腔黏膜;由腭垂向前首先缝合鼻腔黏膜层,由此可清晰辨认止点前徙的腭帆提肌紧张附丽于缝合后的鼻腔黏膜上,采用锐剥离的方式,将腭帆提肌彻底地从硬腭后缘后退至软腭中后1/3处的生理性位置,缝合两侧的肌肉,重建提肌吊带;最后关闭口腔黏膜层,根据缝合张力的大小决定硬腭两侧所需行松弛切口的长度。
1.3 腭咽功能评估方法
1.3.1 鼻咽纤维镜检测 在检查者的引导下,采用鼻咽纤维镜检测腭咽闭合功能。要求患者在自发状态下连续背诵10个短句,根据Golding-Kushner等[4]1990年制定的相对百分比标准评估镜下VPC程度。计算发音时腭咽间隙面积相对静止位面积的百分值,即为腭咽闭合度。
1.3.2 X线头颅侧位片分析 1)定点(图1):前鼻棘ANS;后鼻棘PNS;硬腭水平面ANS-PNS与咽后壁的交点,即PPW;鼻根点N;蝶鞍点S;翼颅基点PCB;第一颈椎AA;软腭静止时的悬雍垂点U。2)测量方法:由于年龄、性别分布差异,将每一观察值相对于前颅底平面的长度SN进行标准化(SN的长度设为100),以SN平面代表x轴,过S点做与SN垂直的直线代表y轴,建立坐标系,每一观察点都有相应的坐标值;测量软腭长度PNS-U、咽腔深度PNS-PPW、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