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反思
强敌成为榜样梁启超在甲午战争后对日本反思
[摘要]鸦片战争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国人主要关注欧美,很少研究日本。但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出现了介绍和研究日本的热潮。梁启超正是顺应这种潮流,开始评论日本的成败得失,指明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向日本学习,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日本观。梁启超的日本观一是反映时代呼声,代表群体走向;二是善于从世界的角度和中日的历史文化特点进行比较研究。具体观点是,日本之所以强盛在于坚持变法维新、创造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重视教育。这种看法深刻准确,一直为后人所接受。
[关键词]梁启超,日本观,特色,内容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4-0012-05
中日甲午战争后的五年(1895-1900年)中,25岁左右的梁启超面对严酷的现实,充分发挥青年人特有的朝气和敢于抨击时弊的胆识,结合其善于思辨和勇于捕捉时代潮流的思维定式,在一系列论著中评论日本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变迁,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日本观,集中反映了当时一代人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新的思索。透过梁启超的言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人在承受巨大的战争创伤后,怎样去观察、思考、评论日本这个威胁中华民族生存的“仇人”。
一、基本特色
和康有为、谭嗣同、黄遵宪相比,梁启超的日本观并无惊人之处,其不过是多数思想者的一种提炼和综合,起的是集众人之所言的作用。这就决定了其日本观的第一个特色:代表群体走向,反映时代呼声。
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就面临一个并不情愿但又必须去解决的如何“师夷”,即向自己切齿之恨的“仇敌”学习的问题。英国的大炮,迫使魏源等人去著《海国图志》,研究“师夷”之道;圆明园的大火,悲愤之极的中国人不得不去考察放火的“强盗”,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潮。至于边疆危机、中法战争,更唤起有头脑的先进的中国人去探求侵略者的“强盛之源”。但在甲午战争之前,人们注重的是来自西方的敌人,用力最多的取道于“西方列强”,对东方的日本注意较少。《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改变了中国人的视角,研究日本,效法日本,成了中国社会的热门话题。梁启超甚至认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知日本太晚、太少,他在给黄遵宪写的《日本国志后序》中批评黄此书虽十年前已写成,但不发行,致使“中国人寡知日本,不鉴不备,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梁启超提出,中国欲自强,首先是“取法东洋”,“以日为师”,这较单纯“学西洋”要见效快,收益高。其称:
今吾中国之于大地万国也,譬犹泛万石之
木航,与群铁舰争胜于沧海也。而舵工榜人,
皆盲人瞽者,黑夜无火,昧于然而操柁于烟雾
中,即无敌船之攻,其遭风涛沙石之破可必
也。况环百数习于出没波涛之铁舰,而柁工榜
人,皆渔户为之,明灯火张旌旗而来攻。其能
待我从容求火乎!然今之诸舰之未来攻也,吾
速以金篦刮目,槐柳取火,尤不容缓也。然即
欲刮目以求明矣,而泰西百年来诸业之书,万
百亿千,吾中人识西文者寡,待吾数百万吏士,
识西文而后读之,是待百年而后可,则吾终无
张灯一日也。……日本之步武泰西至速也。故
自维新至今三十年,而活艺已成。大地之中,
变法而骤强者,惟俄与日也,俄远而活效不著,
文字不同也。吾今取之至近之日本,察其变法
之条理先后,则吾之活效,可三年而成,尤为捷
疾也。
这段宏论有四层意思:1.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正处于世界列强竞争的漩涡之中;2.中国犹如一只破船无法与强者竞争,唯一的办法是向强者“取火”自救;3.向西方“取火”求经困难太大,短时不可奏效;4.唯一可行之路是向曾从西方“取经”大获成功的日本学习。梁启超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普遍意义。从康有为、谭嗣同这样的改革派,到李鸿章、张之洞这样的洋务派官僚,以及翁同和一派的帝党人物,甚至光绪皇帝,都持这种看法。即使是地方绅士、官员、知识分子等,也在呼吁向日本学习,变法图强。如果说甲午战争前半个世纪的向西方学习,仅是少数人的呐喊和步履维艰的实践的话,那么,1894年之后的取法日本,则变成了多数人的呼声,是群体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此,梁启超曾经有过入木三分的评论: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
始也。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
之既久,民之自视。……故非受巨创负深痛,
固不足以震动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
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遂成维新。吾
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圆明园
之变,再经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
知痛痒,未学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
湾既割,二百兆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