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故事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模式举隅.docVIP

搜神记故事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模式举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搜神记故事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模式举隅

搜神记故事民间信仰及其文化模式举隅   摘要:干宝《搜神记》是著名的志怪小说,因其对民间生活与神怪信仰的直接反映,可视为研究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通过故事抽样可见其民间信仰的模式特点:民间相信无名神祗可以定人生死,但是其兼具通融人情的特点;平民百姓的日常修为,可以作为与神商讨自救的资本。这种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   关键词:《搜神记》;故事模式;民间信仰/主流文化互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1)03-0068-05      我国中古时代的民间信仰既具有原始的神怪信仰的特点,又与主流文化有较强的关联。这种信仰基于自然生命,每当人与神怪的关系明晰呈现的时候,一定有关人的生死。神怪确定生死定数,人与神怪周旋谈判而实现生死对象的转移。生命、神怪、“孝”及家族伦理的多元交互作用的状态,让《搜神记》中的一些故事具有抽象模式的功能,此一模式在文学历史中得到反复验证。在中国文学中搜“神”,是重估历史文化的一个有效方式。      一      由《搜神记》可窥见中古民间鬼神与命运关系信仰之一斑。《搜神记》的“神”不是在宗教范围内作为不证自明的存在,而是有待于“搜”――搜罗诸种遍及民间的神奇怪异故事的过程。这些故事作为奇迹显示,并非如基督教《圣经?新约》证明耶稣的救人苦难的神圣力量,而是作为当时人们的不太确定的信仰方式。本文举证的故事,是努力诉求超越人世的力量影响生死命定的转移,因某些人的活命事实验证有神,于是信神而神在。搜罗一系列道听途说的神奇怪异的故事,集中成书,客观上并不能成为有深文大义的教旨,但是无数“事实”证明的那个“神”已经牢牢占据街巷平民的心智意识,渐渐地成为一种非教义化的平民意识形态,也就成为一种民间信仰。   将《搜神记》作为民间信仰研究的对象,理由之一是彼时的小说还不是作为艺术虚构的审美方式呈现,古小说“并不是文学意义的小说,只是史乘的一个分支”。“小说与杂史最易相混”,本就有杂史存乎其中,且“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亦有“广见闻资考证”之效用。小说常常较那些官方的史籍记载更显生活细节的真实与生动,于民间信仰也足“资考证”。   《搜神记序》开篇即云“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足见干宝“非有意为小说”,而是以书面记载当下逸闻的汇集为己任。“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可知无论就史书的摘记抑或对“近世之事”的衰取,干宝均秉承实录原则而未作过多的艺术加工,这也令《搜神记》内容的历史存真的特点有甚于文学虚构。   《搜神记》原书失传于宋,其后多有辑本,李剑国先生《新辑搜神记》后出转精,新辑本真实、可靠、准确、完备,趋近原书。原书体例分篇记事,可考有《神话》、《感应》、《妖怪》、《变化》等四篇,新辑本萧规曹随。本文所引《新辑搜神记》三则故事――卷八感应篇之五88《衡农》、92《徐泰》以及卷一五《妖怪篇》之六196《东莱陈氏》,同样讲述无名神祗对平民生死命定的决断与转移,而其中平民的孝义可作为与神商讨自救的资本,又体现着儒家思想在民间的部分渗透。      二      第一则故事:   衡农   衡农,字剽卿,东平人。少孤,事继母至孝。常宿于他舍,值雷雨,频梦虎啮其足。农呼妻相出于庭,叩头三下,屋忽然而坏,压死者几百余人,惟农夫妻获免。   故事主要人物:东平孝子衡农;事件经过:宿于他舍,梦虎啮足,携妻叩头,避屋坏致死之祸。人事经验勾勒出一套明晰的民间信仰模式:神意一征兆一应验。“值雷雨,屋忽然而坏”是某种“神意”,注定“压死者几百余人”这一结局无法避免;中心人物衡农的“频梦虎啮其足”便是神意应验前的警示性征兆;而当应验时,“压死者几百余人,惟农夫妻获免”。   且由第二则进一步验证:   徐泰   嘉兴徐泰,幼丧父母,叔父隗养之,甚于所生。隗病,泰营侍甚谨。是夜三更中,梦二人乘舡,上泰床头,发箱出簿书,示日:“汝叔应合死也。”泰即于梦中下地,叩头祈请哀愍。良久,二人曰:“汝县有同姓名人不?”泰思得,语鬼云:“有张隗,不姓徐。”此二人云:“亦可强逼。念汝能事叔父,当为汝活之。”遂不复见。泰觉,叔乃瘥。   这一则的人事经验完全可以套用前法解读。主要人物:嘉兴孝民徐泰;事件经过:泰叔隗病,泰梦二人日隗应死,泰叩请哀愍,徐隗瘥。信仰模式亦无二:神意(隗“应合死”)→征兆(泰“梦二人乘舡,上泰床头,发箱出簿书”)→应验(张隗代死、徐隗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两则故事同列于《新辑搜神记》“感应篇”之目。衡农“事母至孝”,母为“继母”,尤高于一般意义上的孝,这就是他能够在群体性惩罚中独得赦免的资本,同时惠及其妻;徐泰“能事叔父”,父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