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圣还是外是――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学术建构.docVIP

内圣还是外是――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学术建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圣还是外是――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学术建构

内圣还是外是――重新解析王安石讲学金陵学术建构   摘 要:北宋王安石讲学金陵时,其经学理念仍朝“内圣”方向深进。读《诗》治《书》,皆见道德心性。特别是他创新“礼乐之学”,更弥补了前期“王学”在本体论上的诸多不足。同时,他继续坚持早年“为己之学”的立场,内求诸身;且精求义理,重析“仁”、“礼”,以内统外,完成了力主“内圣”的“金陵王学”。它与后世学者批判的对象――一种极富“外王”指向性的“三经新学”,大有分别。   关键词:王安石;金陵王学;王学;《三经新义》;新学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07)03―0039―07      北宋治平年问(1064―1068年),王安石讲学金陵,声誉远播。入京执政后,朝廷将其学术官学化,命其撰成《三经新义》(《周官新义》、《诗新义》、《尚书新义》)。于是,“三经新学”一统学术,影响政坛60余年。对于金陵讲学与“三经新学”的逻辑关系,学界普遍认为,二者一脉相承,金陵讲学即为“新学”出台之前奏《三经新义》就是总结金陵讲学的学术文本。尤其是,作为讲学的“合理”结果,“三经新学”以《周官新义》为主干,其偏于实用、力主“外王”的学术本性,已远离王安石早年“道德心性之学”(或“为己之学”)执守的“内圣”方向。所以,一些学者就断言,穆部“王学史”应以金陵讲学为分界点,其中,“金陵王学”已从往日“心性之学”滑落并跌入一种王霸功利之学,由“内圣”转向了“外王”。   明了这一组学术关系及金陵讲学的内质,对于考察“王学史”和研究王安石各阶段的学术思想,尤其重要。至于匝新划定“王学史”和研究王安石的早期“心性之学”,笔者已有另文予以论证,无庸重复。在此,针对学界以上论断,我们只就王安石讲学金陵的学术建构展开分析,以期在王安石个人学术历程的前后链条中,重新抓住“王学”此际的特性。   王安石金陵讲学的一般情形,据其《送董伯懿归吉州》(1066年)诗称:“我来以丧归,君至因滴徙……是非评众诗,成败断前史。时时对奕石,漫浪争生死……亦曾戏篇章,挥翰疾蒿矢。”论诗理道、作文断史、弈棋品画,皆是此际的生活。就经学言之,其《答吴子经(安石之舅)》云:“若欲以明道,则离圣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又《次韵酬龚深甫》(1064年)诗曰:“讲肆剧谈兼祖、谢,舞雩高蹈异求、由。”经学取舍,已和盘托出:自比为东晋承述“孔学”、讲礼校书的学士祖企和谢景夷,并以为孔门弟子当中,由、求二人之仕达,皆不如曾点那种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来得高妙自然。具体言之如下。      一、经学理念“内圣”化之一:首倡《诗》、《礼》互解,由“性情之学”而入“性理之学”      陆游《家世旧闻》记载祖父陆佃之事,云:“楚公尤爱《毛涛》,注字皆能暗诵,见门生或轻注疏,叹曰:‘吾治平中至金陵,见王介甫有《诗正义》一部在案上,揭处悉已漫坏穿穴,盖翻阅频所致。介甫观书,一过目尽能[记],然犹如此。’”。可见,《诗经》之好,王安石至此未废,亦未离讲传之域。   此时期,王安石治《诗》最大的长足足研究理念上的突破。针对亲友吴子经“《诗》、《礼》不可以相解”的观点,他明确指出:“如某之学,则惟《诗》、《礼》足以相解,以其理同故也。”这一《诗》、《礼》互解的经学理念,在中国《诗》学史上独树一帜。   东汉郑玄以《周礼》解《诗》,率先将托兴之言求诸制度,循礼制因革之迹,探求人情周变之实;他从实处人手,因实事解虚言,参合内外,由“读经”而转入“读史”。于是,日积月累,在郑氏解经之风的影响下,《周礼》日渐做成了《诗》的另一部“传”。汉唐以降,经、传相对,更加助长了《诗》的经学地位。此后,唐人孔颖达撰成《诗经正义》,总结继往有余,但仍未能独辟读《诗》的蹊径,解脱“礼”学之厄。直至宋初,王令(字逢原,1032~1059年)诸人以《诗》为首经,依旧重弹郑氏之音。他强调,《诗经》“以顺言之则可以议礼,以公言之则可以论义,以直言之则可以议政,以曲言之则可以议刑。”《诗》几乎就等同于“礼”之大“经”。   早年王安石任职地方,与王令、孙觉等人过从甚密,相与论《诗》,其《诗》学观大体无出其右。但从嘉事占四年(1059年)王令去世到王安石设帐金陵期间,王安石对《诗》的研究时出新意,已由以《礼》解《诗》走向《诗》、《礼》互解。   《诗》、《礼》互解的关键在于以《诗》解《礼》,《诗》成了注《礼》的法门工具,《诗》的经学地位必见跌落,两书的“经、传”关系亦将改写。特别是,从经典生成时间上来讲,“五经”之中,独《周礼》后出。故此,虽则郑玄尚可依《礼》注《诗》,但谨守法度的历代学者,诚然不敢冒大不韪,颠倒先后,以先出之《诗》去疏解晚出之《礼》。例如,清代经学大师皮锡瑞认为:“古文家即尊信《周礼》,亦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