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引发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思考.docVIP

建设生态文明引发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设生态文明引发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建设生态文明引发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摘 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繁荣、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与野蛮粗暴地对待大自然相对立的一种伦理形态。而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阐述,可见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这个决策使我深受启发、备感振奋。然笔者通过自己的耳闻目睹,经过认真实际调查和对比之后,对延川县的“生态建设”颇感担忧。因此,从延川县的生态实际出发,结合党中央的政策指导,来谈论延川县生态治理的成绩和面临的巨大挑战。   关键词:延川县;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思考;挑战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14-02   一、延川县地理概况及生态状况综述   延川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北部,距延安市区80千米,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9°36′20″~110°26′44″,北纬36°37′15″~37°5′55″。地形地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梁峁、沟壑为主,土壤以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绵软,质地适中,透水透气性强。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少雨多风,夏季湿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而湿润。但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末,由于无休止的战争和自然灾害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之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型经济的发展,使当地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秃山荒岭多见,森林植被及面积急剧下降,3―4月份的沙尘暴更加虐,加之石油煤炭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一切严重地影响到该县的群众生活质量,阻滞了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川县虽然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但因受传统的生产方式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人们“年年栽树不见树,岁岁种草不见草”,当地群众形容这里“山是和尚头,沟里干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农民生活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本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97年延川县生产总值267.85万元,人均42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4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1元。这很快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情况摸底调研   1.1997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西北地区”。县政府在省市两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两大工程。县政府大胆推行“四荒地”产权制度改革试验,在延长农民耕地承包期、稳定承包关系的同时,出台了“划定责任山(沙)”、“荒山(沙)承包”、“四荒地使用权拍卖”等政策措施,有效调动了农户承包“四荒”、投入生态建设的积极性。1999年以来,延川县被纳入国家在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122.8万亩,分全县共拍卖“四荒地”98.36万亩,初步治理73.78万亩。产权关系的明晰,使农民心里更踏实,也敢于投资了,全县有5 000农户购买“四荒地”,先后投入800多万元,比每年国家财政给政府补贴的还要多。   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就和深远意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向新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方向,着眼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为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改善国家生态环境、改进农村生产方式、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现实和深远意义。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延川县作为延安地区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的县区之一,抓住了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坚持循环利用生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经过15年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也开始了传统观念、耕作制度和生活方式的自觉转变,同时也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切身体会到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致富,多栽树”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这无疑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生产方式革命。但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不能代表整个生态建设的实质要求,和比邻的兄弟县及地区相比,延川的生态建设仍然存在着漏洞,和党的十八大的“建设生态文明”更有着很大的差距。   三、延川县生态建设的弊端所在   群众有目共睹的是: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开展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精心组织下,经过15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之后,我县与志丹县、吴起等经济强县及国家与省市关于退耕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