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战争动力学说研究
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战争动力学说研究
摘 要
战争是国际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战争动力问题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黑格尔以思辨哲学为工具,并引入了“承认的政治”这一概念,探讨战争动力问题,从而在哲学层面上深化了对战争动力的认识。黑格尔战争动力问题的基本逻辑是:国家是有机体,就如同个人的自我意识必须得到其他人的自我意识的承认一样,国家也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由于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权威,国家对“承认”的寻求导致了国际战争,直到精神进展到绝对精神阶段,“永久和平”方可实现。
关键词 黑格尔 承认 战争动力 永久和平
战争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已经落下无数次而且随时可能再度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人类癫狂于血雨腥风,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诚如英国著名战争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所说:“自修昔底德年代时起,不知有多少墨水用于写这个?}目,也不知有多少图书馆的书架上满满的排列着有关这个问题的著作――有多少专家学者,把他们的学问投注于这项不易处理的问题上――数学家、气象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及律师,只不过是这类人中最显著的一群而已。”[英]迈克尔?霍华德著:《战争的起源》,陈奎良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7页。在这群孜孜探求战争起源的思想家和专家学者中,黑格尔独树一帜,他从思辨哲学的角度引入了“为承认而斗争”这一理论,分析战争起源,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一、黑格尔对主要战争起源理论的批判
在战争起源理论方面,从人性和国家制度的角度分析战争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两种观点专门进行了批判。
(一)对战争起源于人性恶的批判
人性恶的战争起源观认为,人性和人类的自私是引发战争的最重要根源,其他的战争根源都是由其派生的。肯尼思?沃尔兹的《人、国家和战争》一书对此观点进行了总结:“人性和人类行为是战争的最重要根源:人的自私自利导致战争,错误的进取冲动导致战争,人类的愚蠢也导致战争。战争的其他根源是次要的,而且必须根据上述根源加以解释。”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15.持人性恶导致战争观点的人多受柏拉图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所以国家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持原子论立场,其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是作为个体的人。其推理过程如下:首先,否认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和至善。“旧道德哲学家在书上说的那种终极目的(Finis ultimus)和至善(Summum Bonum)根本就不存在。”Hobbes, Leviathan,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68, p.225.由于世界上不存在“至善”,那么人的“幸福”就在于“欲望由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发展。”Ibid., p.160.第二,假设人性的贪婪。霍布斯有一个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即“全人类普遍倾向是亘古不变、永无休止的追逐权势的欲望,且得陇望蜀,至死方休。”Ibid., p.161.第三,人类的贪婪导致争夺无度。人和之人间的竞争、猜疑以及竞相争夺荣誉是由人类的贪婪本性引发的,这三者使人类社会处于 “每一个人针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Hobbes, Leviathan, pp.185?C186.第四,以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比拟个人在自然状态中的地位。在霍布斯那里,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也“被称为国民的整体”。Ibid., Dedication, p.75.他在写给戈德尔芬的献辞中称,“我讲的不是人,而是(在抽象方面)权力宝座(就像罗马首都里的那些单纯和不怀偏见的人物那样,用他们的大声喧哗来保卫首都里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是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在那儿)。”至少霍布斯依然依靠诸如老鹅之类的生物。边沁在他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一文中大大扩展了霍布斯的观点,他暗示不需要有人占据主权位置。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类似自然人的国家倾向于扩大国家权势。
与霍布斯相似,斯宾诺莎也从人的层面解释暴力和国家间战争的关系。斯宾诺莎认为人是不完善的,“正如具有健全的身体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一样,具有健全的精神也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此外,既然万物都尽其所能努力保全自己本身,毋庸置疑,如果遵循理性的指令而生活,就像在盲目的欲望驱使下生活一样,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那么,谁都愿意在理性的指导下过明智的生活。可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是因为人人都耽其所好的缘故。”[荷]斯宾诺莎著:《政治论》,冯炳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