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幕间与伍尔夫对艺术接受思考
幕间与伍尔夫对艺术接受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论,聚焦她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尤其是其中舞台演出这一写作线索,探讨她对读者或称为艺术接受者作用的认识。她在接受者由精英化趋向大众化的时代,将他们作为动态的聚合体看待,强调他们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以及与作者和文本的交融关系。本文在展开其对艺术接受的整体性思考的同时,对相关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幕间》 艺术接受 弗吉尼亚?伍尔夫
作者简介:吕洪灵,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本文是江苏省2008年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弗?伍尔夫创作文本研究”[项目编号:08WWC005]的阶段性成果。
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的读者往往由那些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构成,随着资本主义体制对传统体制的否定,读者渐渐由精英化趋向大众化。读者群的变化促使作家重新思考创作与接受的问题,调整写作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在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上试验性创作大行其道,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当时的代表作家之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写作就常常表现出她对创作与接受等关系问题的思考,而她的思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依然不乏现实意义。
在伍尔夫看来,理论是源于实践的,“首先必要的是创作,然后再发明理论”(Woolf,“Introduction”v)。对于这样一位实践者来说,任何作品都有可能成为她表达文学观念的园地。在她厚达四卷的论文集中诸如“赞助人与番红花”等多篇文章就专门论述或涉及读者、作者、作品的关系问题。而且,在令她为之精神高度紧张的小说中,同样或直接或含蓄地表现出她对艺术问题的思索。从《海浪》的伯纳德与罗达、《到灯塔去》的画家莉丽、《奥兰多》的变性主角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可以解读到她的艺术观念,其中,在被哈罗德?布鲁姆称为“极可能成为经典之作”(341)的《幕间》中,伍尔夫更是独具匠心地借助小说对文学接受问题进行了反映与探索。本文即拟从该角度展开对伍尔夫这部辞世之作的分析。
弗吉尼亚在“狭窄的艺术之桥”一文中预言,未来的小说很有可能是带有诗意的和戏剧性的小说,《幕间》即是这样一部实验性作品。虽然它未经修改①,在某些地方有些粗糙,但也正因为如此,它更能自然地体现出伍尔夫的艺术思想。该小说内容不分章节,看似一气呵成,同时,传统小说的情节与结构、意识流的技巧、诗歌与戏剧的表现手法等在她以往小说中各显其能的手段在这本小说里汇集、交融,使得它就像“一本棱镜式的书,棱角尖锐,接受了来自各方面的光。”②也许正是因此,评论家对于《幕间》的接受与认识长久以来各不相同。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在1939年7月的某日,距离战争的爆发还有六周的时间,伍尔夫于1941年初投入乌斯湖绝尘而去。她的自杀让人扼腕,《幕间》也成了她的天鹅绝唱,有评论者自然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力图从中搜寻伍尔夫自杀原因的蛛丝马迹。如密切尔?利斯卡(Mitchell Leaska)就称这部小说是“最长的用英语写成的自杀遗书”(qtd.in Shattuk295)。将这部小说作为对作者自杀心理的阐释不无意义,但这样的评断也正如学者沙特克所言,忽略了小说的社会现实意义(Shattuk 295),而且在笔者看来,这也未能对其艺术价值给予足够的认识。
当然,随着认识的深入,《幕间》这部作品的社会现实意义与美学价值业已受到了诸多关注。在现实意义层面,人们往往将它与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相联系,探究其中对战争、生存等现实问题的思索。例如,在“可改的错误:重释《幕间》的文化历史”一文中,约翰斯顿认为小说的故事内容发生在二战之前,表现的是伍尔夫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反应,并将伍尔夫解读为一位政治作家(Johnston 259)。
在美学价值层面,该小说蕴含的艺术思考成为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在有些评论者的眼中,这封“遗书”是伍尔夫在战争风云狂啸之时为英国文学所撰写的挽歌,表现出她对艺术的绝望之情。我们知道,该小说在叙述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成员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之时,呈现了一位女导演执导的一场有关英国历史和文学的露天演出。通过这场演出,伍尔夫以戏中戏的方式呈现了古英语时代至维多利亚时代以及“现在”的文学剧。有些学者指出小说中描写的演出情况与观众的反应都差强人意,反映出伍尔夫认为艺术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德雷斯贝克在她的博士论文中从审美经验的角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这部小说传达了这样一种观念:尽管审美经验受到威胁,但由于它对于人类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几乎是本能性的;而且,小说对于审美经验的探讨主要是从观众的角度展开的,这更表明伍尔夫没有对艺术信心殆尽(Dresbeck 176)。
也有学者以比较的方法综合探析伍尔夫的写作意图与小说的艺术性。沙特克在“学者的舞台:跨越由哈利森至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