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剩时代相亲典范现象解析
剩时代相亲典范现象解析
摘要:2010年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代表的电视新“相亲速配”节目在荧屏上刮起了一股“相亲热潮”,“婚姻”、“爱情”一下子再成社会热门话题。以《非诚勿扰》节目为例,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透视其背后的文化心理及现代年轻一族的婚恋观,在其基础上提出问题和弊端。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婚恋观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2-101-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传播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媒体通过各种方法试图吸引广大受众的眼球,拉动收视率。在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中,相亲已不算是新鲜的题材。20世纪90年代,以《非常男女》、《玫瑰之约》为标志的相亲类节目曾经火爆荧屏,但经历短暂的辉煌后,这些节目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渐渐告别舞台。多年后的今天,湖南卫视作为领路人,在2010年1月推出了《我们约会吧》,接着江苏卫视于同月也开播了一档“潮”气十足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借用冯小刚导演的同名影片作为噱头,达到了既直白地点出了节目内容,又牢牢地吸引受众眼球的效果。其节目以精准的节目定位,充满戏剧元素的节目策划,嘉宾主持的精彩出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成为这个时代相亲节目的典范标志。在节目中,观众不仅仅是看到相亲,而更多的看到了现代年轻一族的人生价值观、婚恋观的悄然变化。
一、相亲节目的“全民时代”
2010年,可谓是电视相亲节目的“全民时代”,2011年这种趋势仍在继续。这里的“全民时代”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相亲节目火爆荧屏,成为社会焦点;第二层指相亲经济不断升温,发人深思。为什么受众对“相亲”的热情如此高涨?
“相亲热”应该追溯到2010年开播的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因其形式上的新颖和内容上与当代中国文化状态巧妙契合深受受众喜爱。加上“主持人”这一力量的投入,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非诚勿扰》起用江苏台的新闻明星孟非担当节目主持人,目的是打破新闻与娱乐的部门界限,合全台之力打造精品栏目。加之两位男主持的独特形象,不禁让人想到媒介热衷的“美女文化”。“电视传播美女形象的过程,事实上是完成男性观看者的欲望被对象化为具体的美女形象的过程。”以此吸引受众眼球。主办方将这一手段双重运用,一方面呈现出24位风格迥异的美女形象,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另一方面,反其道而行之,打出“美男”招牌,两人以成熟稳重、一针见血的风格遮盖住节目的浮华和浅薄,掌控场上的局势和进程。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已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虽然两人并不算外貌上的俊男帅哥,但其独特的男人味的“光头”,深厚的城府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已被人们接受。时而的犀利,通过新加入的黄菡起到了平衡作用,节目的整个风格也趋向温情、感动、励志、坚持。另外,传播学中的一个公式也能很好阐释节目收视率高的原因。R=I*A,其中R指信息流通量,I指信息重要程度,A指信息中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暖昧程度。我们不妨将这里的信息变成节目中制造的重点话题或事件,当话题角度越尖锐,越使得受众的猎奇或窥视心理最大化,让其产生兴趣。
二、受众的心理需求
曾经有人提出了一个“三步五秒”的现象,就是说一个受众在距离三步远的报摊,仅用不到五秒钟的时间从几十份乃至上百份报刊中选择自己中意的一份来购买,同样,电视节目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让受众手中的遥控器停留住,在他们眼中,无论什么节目,什么频道,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换。受众按遥控器这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决定某个节目或某个栏目的生死存亡。受众是信息的接受者,也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因此作为消费者的受众不仅成为各种大众传媒争夺的对象,而且已经开始左右电视媒体。英国学者布卢姆勒发现,受众利用大众媒体是为了满足自己消遣娱乐、自我认识、社会关系以及认知世界等需求来选择收看的节目。相亲类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欢迎,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更是遵循了受众娱乐消遣、寻求刺激的心理规律,并与受众心理需求相契合。如消磨时间、放松身心等。人们对娱乐和游戏的需要如此强烈,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游戏的天性,大众媒介与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美国心理学者威廉?斯蒂芬逊提出过‘游戏说”。认为应该把媒介看做一种玩具,受众参与媒介就是为了游戏,从中获得愉快。另一方面,就像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所说:“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工作方式走向更多脑力化即精神化,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却走向了更多的物质消费与享乐。”另外,部分受众报以猎奇或移情的需求,他们或将自己投射在嘉宾、明星名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