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研讨会综述.docVIP

新时代下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研讨会综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时代下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研讨会综述

新时代下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研讨会综述   2017年6月16日上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自然文学研究中心在博远楼天朗厅举行“新时代下的自然文学及生态批评”研讨会。校党委副书记徐芳出席论坛并致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和自然文学研究中心团队成员,以及来自美国和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外专家学者围绕自然文学、传统文化、环境思考、生态批评等议题,从不同的视角展开讨论,有效提升了学院及中心的学术研究水平,促进了国际交流。   开幕式上,外国语学院自然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石海毓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来自美国的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教授,作家、博物学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女士,以及作家、博物学家和探险家布鲁克? 威廉斯(Brooke Williams)先生。斯科特?斯洛维克是美国《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杂志主编,1992―1995年间担任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主席,现任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主任,已出版或编辑著作25部,?l表相关论文及评论25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以及生态批评的责任》(Going Away to Think:Engagement, Retreat, and Ecocritical Responsibility)等。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目前是哈佛大学神学院驻院作家,同时也是美国环境作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和行动主义者,代表作有《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Refuge: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已由程虹教授翻译成中文出版)。她被称为“公民作家”,曾获得2006年美国荒野协会罗伯特?马歇尔奖、美国西部文学协会显著成就奖、美国西部中心华莱士?斯泰格纳奖、2014年塞拉俱乐部约翰?缪尔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她的丈夫布鲁克?威廉斯有过多次荒野探险经历,研究领域包括自然文学、荣格学说,代表作有《开放的午夜:祖先与荒野相遇之地》(Open Midnight:Where Ancestors Wilderness Meet)等。参加此次研讨会的还有北京语言大学的张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韦清琦教授、南京大学的方红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的刘蓓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钟燕副教授。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自然文学研究中心程虹教授作了精彩而感人的发言。程虹教授热情欢迎新老朋友的到来。她提出,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将大家聚集起来。程虹教授在发言中引用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一首有关自然的诗歌《“自然”是我们所见》(“‘Nature’ is What We See”)和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通过古今中外名篇对比,实现跨时空的交流,在充满神秘色彩的诗句中,激发人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正如狄金森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是我们“所见”“所闻”“所知”,让人感受到了“风景”“声景”和“心景”;而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描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独处及心灵的沟通,创造了别样的意境和艺术美感。程虹教授指出,参加此次论坛的国内外学者在此相聚,可谓跨越空间的沟通对话。东西方描述自然有不同的风格:美国自然文学拥有一段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诸如故事讲述(Storytelling)、叙事学术(Narrative Scholarship)等不同风格,拥有众多代表人物和作品;而在中国,对自然的描述往往是从意境的角度入手,中国传统经典文学对自然的描述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在谱写诗篇时力求与自然之境契合,画家在创作绘画时也加入书法和诗歌元素,体现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艺术高度。由此可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的描述方式是多样化的。程虹教授表示,在从事自然文学的教学工作中,也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向导,挖掘学生独特的闪光之处,指导学生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论文,实现学术基因的传承。现在她所指导的学生论文的主题已经涵盖沙漠美学、花园的历史、树之朝圣、乡村书写、山之禅意、河流之美等等。最后,程虹教授借特丽的荒野情结总结道:“相聚有时,尽管所教的学生会毕业,在场的各位学者同仁会分离,但由于我们同住一个地球,仰望同一轮月亮,我们是密不可分的。”   研讨会的第一场分会由石海毓主持,方红教授、威廉斯夫妇、斯洛维克教授分别发言。方红教授在《从自然文学中寻求世界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