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痛为腧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国内外研究进展
以痛为腧法治疗软组织损伤国内外研究进展
摘要: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该病发生率的升高,国内外都在寻求更好的保守治疗此类疾病的办法。“以痛为腧”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治疗经筋病的取穴方法,而近年来,国外也出现类似含义的“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肌筋膜疾病的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方面有重合之处。本文就国内“以痛为腧”和国外“激痛点”的治疗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作一简要综述,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治。
关键词:以痛为腧;激痛点;软组织损伤性疼痛;肌筋膜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8.01.017
中图分类号:R2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8)01-0065-04
Abstract: Pain caused by soft tissue injur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diseases. A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rise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departments in China and overseas are looking for better ways to treat such diseases. “Ashi point” is a very ancient method of selecting acu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soft issue injury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similar to the method of “ashi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myofascial diseases overseas has appeared. The two treatments overlap in the treatment of pain of soft tissue inju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ashi point” in China and “trigger point” overseas by checking the literature in China and abroad to better ser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Key words: ashi point; trigger point; pain of soft tissue injury; myofascial
?组织损伤是指各种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滑膜囊、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是临床的常见病症,更是针灸推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软组织损伤分急性损伤与慢性劳损两种情况,随着现代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极大改变,慢性软组织损文伤带来的疼痛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长。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折磨,也会在精神和情绪上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基于穴位的外治方法,如针灸、推拿等很早就被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在穴位选择上,包括局部取穴、远道取穴、循经取穴等,而“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在漫长的中医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 “以痛为腧”的历史源流
“以痛为腧”首见于《灵枢?经筋》篇:“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隋唐医家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认为,“输,谓孔穴也,言筋但以筋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即云阿是,灸刺皆验”。阿是穴是对“以痛为腧”的重大继承和发展。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多处列举以痛为腧的具体运用。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记载,“浑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细审详,有筋有骨须浅刺,灼艾临时要度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吴昆《针方六集》和张介宾《类经》又将“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称为不定穴。清代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注“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腧穴也”,清代黄元御《灵枢悬解》注“以痛为腧,痛者,是其腧穴也”。尽管名称不同,但内涵上都是从不同角度对痛点的诠释,都是“以痛为腧”的延伸。“以痛为腧”作为一种取穴方法,在经筋疾病的治疗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 “以痛为腧”的海外发展
1940年,Stein-dler医生曾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