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静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两种命题方式分析
谈静作为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两种命题方式分析
一、关于选文出处
2010年江苏高考卷有一道现代文阅读题,所用的文本是《谈静》,试卷上标明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静》一文在2008年曾被湖南卷选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湖南卷标明:“本文系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第三封,写于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湖南卷命题时标明为“文学类文章”阅读,分值为17分,另有一道赏析题,分值为14分,合计31分:江苏卷标明为“论述类文本”,分值为15分。这两种分类似乎都无不可,因为原文可以看作文学类论文(或日议论类散文)。
需要说明的是,《谈美书简》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两本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曾以“给一个中学生的十二封信”为题,分期发表在1926年11月至1928年3月的《一般》(即后来的《中学生》)杂志上,1929年3月由开明书店出版。《谈美书简》写于1979年,是朱光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对其早期美学理论修正和整合的结果,1980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内收十三封信。
二、关于文本删节
《谈静》原文1800多字,湖南卷命题时删为1514字,江苏卷删为872字。下面列出原文,( )内为湖南卷删除内容,[ ]为江苏卷删除内容,湖南卷删而江苏卷保留的有一处,用黑体字标示,内为江苏卷新加文字,因为删节造成的标点变化随文改动,不另行标出。
谈静
朱光潜
[(朋友:
①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地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一陋中静趣,
⑤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近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你]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了[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陶渊明《饮酒》“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