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红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docVIP

上古汉语红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古汉语红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研究及其历时演变   摘 要:查考上古文献,“红”的语义场有10个成员:丹、朱、赤、赭、彤、绛、红、绀、?W、?j,但在先秦时期,占主要地位的为“丹”“朱”“赤”,而西汉以后,“红”的强劲崛起打破了这一局势,各颜色词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语义场 上古汉语 红      本文旨在研究“红”的语义场在整个上古时期的使用情况以及探讨语义场各成员的历时演变等问题。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上古时与“红”相关的词共有10个:丹、朱、赤、赭、彤、绛、红、绀、?W、?j。   一、上古汉语“红”的语义场:丹、朱、赤、赭、彤、绛、红、绀、?W、?j   丹 《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本义为红色矿石,可作染料。后引申为赤色、大红色,《广雅?释器》:“丹,赤也。”《五音集韵?寒韵》:“丹,赤也。”先秦时,“丹”可与其他颜色词连用,如“丹朱、丹青”等。在句式上则多为“丹+名词”,如“凡画者,丹质”(《仪礼?乡射礼》)。值得注意的是,“丹桓宫楹”(《左传?庄公二十三年》)中“丹”形式上虽为主语,但意义上却为宾语,处介宾结构中。   至东汉,“丹”多以人名或地名、水名出现,与先秦时相比,表颜色的用例有所减少,但修饰范围更为宽泛,语用上更加灵活,在原有句式基础上,已出现能单独使用作谓语的用例:   (1)有九石特秀,色丹,远望如莲华。(《东观汉记?卷五志?律历志》)   朱 《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段注:“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广雅?释器》:“朱,赤也。”“朱”在先秦时多表朱砂,表颜色时或与其他颜色名词相组合,如“朱绿”“朱白”等,或单独修饰对象,常于句中作定语,其句式为“朱+名词”。如:   (2)君,袒朱襦以射。《仪礼?乡射礼》)   此外,《左传?定公十年》:“公取而朱其尾鬣以与之”,“朱其尾鬣”意为“用红色来涂马尾与马鬃”,“朱”属名词活用作动词,但此例极为少见。   东汉时,“朱”多用于人名或地名,表颜色用例较少。以《汉书》和《东观汉记》为例,“朱”在《东观汉记》中出现198次,只有20次表“红”,《东观汉记》中出现52次,表“红”者仅4次。在句法上,“朱”从先秦至东汉并未有出新之处,仍以作定语为常见,但其使用对象与先秦时相比却增加了很多,“书、幡、户、轮、绂、衣、裳、旗、草、轩、鸟、雀”等皆可被其修饰。   赤 《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易?困卦》:“困于赤绂。”郑注:“朱深曰赤。”《释名?释采帛》:“赤,赫也。太阳之色也。”《礼记?月令?孟夏》:“架赤骝。”疏:“色浅曰赤,色深曰朱。”“赤”虽浅于“朱”,但若笼统地说二者并没有多大分别。“赤”表颜色时在先秦时期极为活跃,可单用,表“红色”,于句中作谓语,如“其色赤”(《素问?风论》)。但更多是作形容词“红色的”,充定语,如“赤刀”(《书?顾命》)。   与先秦时期相比,“赤”在东汉时期被大量使用。仍以《汉书》和《东观汉记》为例,“赤”在《汉书》中出现174次,113次表“红”义,《东观汉记》中出现72次,表“红”义者为57次。高频率的使用展示出“赤”修饰范围的扩大。东汉时“赤”修饰的对象多种多样,诸如“雁、眉、首、汗、蛟、日、光、地、天、云、星、雉、豹、墀、帜、玉、茎、囊、绂?Q、绨、丸”等都可与其搭配。查考东汉文献,我们发现在原有句式上,“赤”出现了用于主语的用例:   (3)贼问所以,君仲云:“黑与母,赤自食。”(《东观汉记?卷十五?传十》)   但此句式极为少见,目前仅发现1例。由此可知“赤”在上古时的活跃程度。   赭 《广雅?释器》:“赭,赤也。”《列子?周穆王》:“赭?字?色。”释文:“赭,赤色。”《山海经?西山经》:“赤实,其状如赭。”注:“赭,紫赤色。”“赭”表颜色时,在先秦极少出现,多指赤红如赭土的颜料。至东汉,“赭”之“红”义同样很少使用,目前仅找到15例,但其中有12例是以“赭衣”的形式出现的,如“衣之赭衣”(《汉书?楚元王传》)。“赭衣”乃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而得称。《荀子?正论》:“杀,赭衣而不纯。”杨??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杀之,所以异於常人之服也”。后由此代指囚犯、罪人。王力先生经过考证后,提出了“赭”“赤”同源的观点。   彤 《说文》:“彤,丹饰也。”《尔雅?释畜》:“彤白杂毛,?h。”郭璞注:“彤,赤。”《诗?邶风?静女》:“贻我彤管。”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彤,赤也。”上古汉语中,“彤”的出现频率极低,绝大多数出现于“彤管”“彤弓”等专有名词之中,变化极小。   绛 《说文》:“绛,大赤也。”段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可知“绛”深于“赤”。“绛”表颜色时大约于秦末汉初时出现,在句中多为形容词作定语,如“绛衣、绛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