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下)
四、唐代儒学的三个趋向
唐代统治者沿袭汉代的经学笺注方式。唐太宗命孔颖达、颜师古等编纂《五经正义》,试图吸取正统经学和玄学,调和出一个兼容并包的理论来统一经义。但是经学笺注的方式是没有生命力的,且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创造。
唐代出现了所谓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有些思想家想重新恢复儒学的正宗地位,在反对佛、道的同时,或明或隐地吸取了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特别是佛学的思辨方法。在这方面,韩愈堪称代表,他一方面积极反佛,另一方面却又悄悄地受到佛学的影响。这个影响主要是在对于人的主体意识之分析。佛学中某些派别所强调的自我意识的作用,例如认为意识的对象只不过是对象化了的意识,而自我意识之建立给人以信念,以克服万难的勇猛精进的精神。韩愈儒学的“治心”论,无疑受到佛学和早期儒学中孟子的影响。他的治心论和佛、道的宗教观相一致,所不同的是他不但主张“治心”,而且要见乎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又受到佛教祖统说的影响并与之相抗衡。提出一个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至于孔、孟的“道统”传授谱系,并把自己说成是孔、孟心传的“道统”继承人。韩愈的儒学思想实际上是解决魏晋时期提出的封建主义名教礼法如何与个人的自觉性相协调。他的答案就是“治心”论与“道统”论;前者则诉诸于自我意识,后者则主张信仰主义。直接说就是:只要你内心认为封建名教礼法是神圣的,你就会遵循它,你就不会有不自在的感觉。从尧、舜、周公、孔子一直到韩愈,均显示了儒学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儒学认为这种信仰的力量就会使人的精神得到解脱,从而提高人们的自觉性。创造一个没有上帝,但使人信仰并由此产生力量的新宗教,或称之为儒教,在韩愈思想中有此迹象。后来的事实证明儒学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为宗教。这是唐代儒学的一个特征。
其次,早期儒学与“人”的观念相联系的重民、爱民思想在唐代有所?l展。杜甫、白居易等杰出诗人大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如白居易把孟子所谓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座右铭,并说:“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与元九书》)他总结了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经验,特别推崇杜甫。杜甫以“儒家”自命,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中说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名句,显然是从孟子所谓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脱胎而来。他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集中表现在《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等杰出诗篇中。如《无家别》的最后两句是:“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对黎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为统治者将失去人民而忧虑,忧国忧民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愤然唱出了这样的诗句。而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对人民表示同情,正是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本色。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在于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人民的生活情景,其中透露出的恰恰是“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儒学气息。
唐朝儒学的再一个特征,就是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唐代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社会,在学术方面发展了早期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并吸取了当时世界的文化成果。其例不胜枚举,这里只举一例说明,当时孙思邈的医学思想,就具有这样的时代特色。在治病救人的职业道德方面,他注意撷取各种文化成果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总结出这样一段令人感佩的经验之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疾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备急千金要方?序例?大医精诚》)在这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里,既有儒家的“恻隐之心”,又有道家的“无欲无求”,还有佛家的“大慈大悲”。在孙思邈精湛的医术中,也有吸收外来文化的印迹。如“四大不调”的病因说,是印度的一种病理学说。孙思邈从佛经中吸取其说,认为“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备急千金要方?序例?诊侯》),四大元素在人体中不协调就会生病。在医学理论方面,他指出:“天竺大医耆婆云:‘天下物类皆是灵药。’万物之中无一物而非药者,斯乃大医也。”(《千金翼方?药录纂要?药名》)这种思想具有开拓性,极大地丰富了我们药物的品种与来源,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再如艺术方面,中国绘画在唐以前以线条为主,从吴道子开始以凹凸法渗入人物画中,山水树石亦别开生面。这种凹凸派画法渊源于印度,后经西域传到中国中原地带。总之,早期儒学“和而不同”思想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唐代科学文化的发展。
五、宋明儒学(理学)的两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