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源王韶堡:熙河开边地煌煌旧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渭源王韶堡:熙河开边地煌煌旧事

渭源王韶堡:熙河开边的煌煌旧事   从古堡门洞里看渭源县城,颇有趣。   王纲在查看捡到的碎瓦。   据说王韶的军队使用了神宗年间才发明的新式武器——神臂弓   向东奔流的禹河。 王韶堡又名渭源堡,为北宋名将王韶驻兵渭源时修筑,位于渭源县城北辽洼上。它北临后河土崖,西扼上关坪古狄(今陇西)通道,南瞰渭源城,东阻下关坪高地,形势险要,古为战略要地。堡长100米,宽50米,高8米。它寂寞地屹立于田野之上,历经千年风雨,今尚存东、西、南三墙,北墙部分坍毁。 中国历代王朝中,宋朝是一个军旅不振、边防积弱的朝代。纵观三百余年国史,唯一能主动对外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获得大胜的战事,莫过于熙宁年间及绍圣年间王韶开边的熙河路战争。 在王韶开边的筹划实施过程中,渭源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政治、民族关系而发挥着重要作用。渭源堡,是王韶打下河湟开边的第一个楔子。 千年古堡 去渭源之前,在网上查看当地的天气,预报有小雨,心中甚喜。 6月21日,沿兰临高速公路南行,性急的雨丝已经在车窗外飘洒起来,连日来的暑热被荡涤一空。 我们此行要去的王韶堡,虽然已经倾颓,只剩下几围土墙,但在北宋神宗年间,却是居高临下、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塞。 这个古堡原名渭源堡,因北宋名将王韶驻兵渭源时修筑,因而易名。 在县城边北关村北面的高台上,陪同我们的当地同行王纲指着眼前土墙的门洞说:“到了,这就是王韶堡。” 站在门洞中间,像站在某种分际线上,南向是触手可及的现代城镇,北望则是岁岁枯荣的田地。 我和王纲在田垄间发现了几片碎瓦,表面有棱格纹路,也许是那个朝代先人们的旧物,也许只是今天顽童无意间丢下的,但此时在我们眼里,只是古堡的兴起与衰败的见证物。 王韶堡里遍植胡麻,数不清的小花擎着雨滴,惹人垂爱,而现在北边土崖之下水脉纤细的禹河(它即是渭河的上游),一路纳川容溪,收河携峪,浩浩汤汤,向东奔流,最终滋润了下游的八百里秦川。 再往远处看,四周的青山被轻灵的水雾渲成墨色。感受着山川的清峻,那个叫王韶的人的精神气质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王韶本是英宗年间的进士,在重文抑武的宋朝,他大可像身边的文人一样夜夜笙歌、吟诗作赋,过一种悠游自在的士大夫生活。 史载王韶曾“试制科不中”,制科考试是宋朝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其中第三等是最高等(第一和第二等为虚设的),所有参加制科考试的人中,为第三等的只有一位,便是苏轼。 所以制科不中并不算丢人,何况王韶别有抱负,他做了别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情——“客游陕西,访采边事”。就是说自个儿掏腰包去考察军事。 当时的王韶颇有古代谍报人员的风采:他经常穿着猎户的衣装出没在宋夏边境的崇山峻岭探查敌情,有一次甚至被宋兵怀疑是敌国的奸细,差点掉了脑袋。 经过几年的访查,王韶得出了一个让他人生华丽转型的调查结论。 平戎三策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时年三十八岁的王韶向朝廷抛出一枚了重磅炸弹——《平戎策》三篇,史称“平戎三策”。 王韶的眼光很准,新近继位的神宗皇帝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一直梦想再现祖辈的荣光,而宰执天下的王安石则是不惧水火,锐意变法。 “平戎三策”极大地触动了神宗皇帝,他立即召见王韶,亲自询问经营西北的方略。王韶应答自如,深得神宗的赞赏。神宗甚至这样评价王韶:“以文学知名,素怀忠义,沉毅慷慨,富于机略。” 神宗的忧思全在宋朝西北边境,在王韶上《平戎策》的三十年前,党项族元昊早已称帝建国,东杀西荡,开拓疆域,对宋朝不断用兵。连年争战中,宋王朝败多胜少。宋、夏双方虽于1043年缔结和约,但之后的数十年间,双方仍是攻伐不断,西夏成为宋朝的心腹外患。 王韶的“平戎三策”直指西夏,他认为,要抵御西夏的侵扰,先须招抚处于西夏以南、河湟一带的吐蕃诸部,从而实现使西夏产生“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王韶在《平戎策》中,对于河湟一带的吐蕃诸部发展变化的形势和收复河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分析。 王韶指出“吐蕃瓜分、莫相统一”的现状,为北宋政府经营河湟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事实根据。他说,河湟地区(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和东北部一带),土地肥美,适宜于种植作物,发展农业。如果河湟一旦收复,将对北宋的经济有所裨益,又可加强对西夏的防务能力。西夏正在连年进攻吐蕃,而吐蕃各部势孤力薄,万一让西夏得手,则对北宋的威胁就更大了。 王韶“收复河湟”的策略,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与王安石“改易更革”的主张完全一致: 北宋政府的两大外敌,一是

文档评论(0)

woai118do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